“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答孙小娟:诗在写就你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8-04-01  

木朵:答孙小娟:诗在写就你





 
极静,只有一两只褐色的鸟儿
在书中噗噗展翅
飞向落地灯下的阴影。那里
隐藏着一片小小的草地,那里
隐藏着青年诗人特拉克尔
幽蓝的眼睛,极静
他刚从三月的薄凉中
抽身,回到这里
便闻到木犀草幽香的叹息
他俯下身
将喃喃低语,连缀成无声的诗句
熨抚着妹妹的心
 
 
攀登

 
撑着木杖,我将身体的重心
从左臂移到右臂
上身尽量前倾,然后
艰难地抬腿
挪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停下来
大口大口喘气
我准备放弃。转过身
看见明月山威严而镇静:
它吞咽着不断汹涌的疲惫和喘息
树林间,几团残雪
隐隐闪现神秘的银光。凝神望过去
雪团竟渐渐晕开
幻化成另一个攀爬的场景——
那也是冬天,他收起节杖
(节杖顶端的银饰隐隐闪烁信念之光)
以手撑地,一步一步翻过积雪的鸣沙山
爬过沟壑及茫茫戈壁
他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被封为博望侯
 
 
木朵老师: 
 
  见信好!时间过得真快,自上次分别到今天已整整二十天过去了,阳春三月也已接近尾声。现向老师正式汇报一下我这二十天的学习体会。
  这段时间,我继续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认真读经典作品,以特拉克尔为主,卡瓦菲斯为辅,累了的时候也读聂广友的那组近作三十首、以及黄灿然。感觉有些收获。
  结合您之前的教诲,包括跟踪阅读您的诗学散文,在具体融入到写作练习中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是否只存在单纯的(单一的)视角?在写当前作品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寻找过去贮存在脑海中的素材库,使之与当下的作品产生联系、发生关系;会有意识在结构上进行一些时间和空间的转化,营造视觉的平方/立方;包括,在语言的应用上,尽量化繁为简,尽量用内在的意蕴和情感去表达,而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和修辞……这好像是那天我们坐在严兴河老师的工作室,您着重讲到的几个问题。我有意识地融入练习中,虽然也许手法很生涩、技巧还不娴熟,但好歹形成我附件中的几件我自己觉得还比较满意的作品,想请老师帮我看看是否真的有所进步?
  又要耽误您宝贵的时间了!希望我能用稳健的进步,报答您的真挚教诲之心!
  祝老师春意盎然!
                                       
小娟
2018.3.30 
  

 
小娟
 
  你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诚哉斯言!较之以往,你的写作大有进步,而且进步之光来自你的自觉意识而不是仅凭直觉写下它们,意思是,你开始训练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直觉,怎么对待自己碰及的素材:风景线不只是风景造成的灵机一动,而且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我与旧我之间乍然出现的分界线,如此,你作为已然存有的事物最新碰及的着墨者/琢磨者,你揩拭着原先已看到的事物与人,你能看出新的信息,你能去感觉到你能看出别的什么,这么重要的一关,现在,你已度过。
  键盘上涌动的诗句不再是求大求全,不再是繁杂得诗情画意中看不到可爱的第一读者,经过必要的克制与删繁就简之后,现在,诗在写就你,诗告诉它们的读者,它们现在是被审视过的事物中最活泼者,它们经历过诗人审慎的回眸。所写之事,此情此景,能够波及到“追忆”这一彼时彼地,看起来,这一基本技法已被你掌握、喜爱,当你几次使用到“另一个攀爬的场景”中的“另一个”时,彼此交换、交相辉映的场景,就改写了你的诗着力去应对的工作重心。而这就是可喜可贺的诗人对自我意识的唤醒,这是当前诗坛很多“从业者”尚未洞悉的一个价值洼地。
  寄来的八首诗中,《夜》和《攀登》都诠释了你近来如何应对作者在创作中的那股子权势,或举重若轻,或移花接木,你定然开窍于诗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切入进去;你执意进去的一刹那,被写之事不再是令人看不出究竟的枝繁叶茂,而是明白在此,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比如要把特拉克尔写进诗中,要把博望侯(张骞)写进诗所唤醒/盼望的另一个时刻,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技术活了,而不再是想把他们拽进去就能拽进去那么一回事,一个人(名)不再是在诗句中再添加一行、再加几个字那么简单了事,这就是写作(史)上的一次分野,而这个情况就是可喜可贺的。
  在《夜》中“极静”的复沓、那里-这里的情义交换,均已表明你扮演好了一个倾听者角色,你在听,你在看,在听在看的不只是那刚刚读过特拉克尔诗句的旧我,还有对这个看客的坎坷心境予以观察的称之为诗人之自我,确实,双倍的视角带来了诗的分寸感,它并不长,却有味道,信息不贪多,却建立了你跟特拉克尔、你跟另一个你的可见关系。唯有如此,你才会——也能让你的读者——体会到那被“熨抚”着的“妹妹”不只是诗中角色关系,每一个谛听小夜曲的当事人都是一个被抚慰的“妹妹”,不妨说,那“妹妹”也包括你,那被诗神所应允的一个诗人与另一个诗人的兄妹/姊妹情深。
  《攀登》依然出自于你对纪游诗的眷恋,你总希望把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倒映在诗中,让诗如明镜,承载着外在事物的种种倒影,不过这一次,你所设定的第一读者略有不同,尤其是在叙述中不再是记流水账,把游历的路线一个接一个说破,而是停留在某一个镜头,某一刻,观察自我的处境,谛听自己的呼吸,看到这一刻的自我处境,看到我在此时所能看到的局部的事物(其实也看到了自我的局限性)。坦言“放弃”的心思萌发之际出现的一个转机,这就是诗从平铺直叙向不俗表现转变的一刻,看起来就这么简单,但在诗的中间位置要做一次“转过身”,还真不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写作中你会发觉,到这一次转身,诗几乎就成了!仿佛诗瞬间迎来了一根地平线,不是吗,紧接着那个破折号带来的不就是诗的出路、诗的曙光吗?现在来看,《攀登》之诗实际上是对自我攀登/判断的一次嘉奖,对自我作为一个攀登者形象的塑形——无论是《夜》之“极静”的精心刻画,还是你写到另一个攀登者形象的措辞,都令我想念另外一个攀登者昌耀——这种与历史人物交心的做法,这种互文的技法,给诗的稳定带来了结构上的得益,这确实是一个基本套路,是纪游诗的必要盼头,但我相信,舍此之外,你还能发掘出更多调遣词句为你所用的权杖!写作所要的就是:我们竟然明白了怎么向诗神索要更多的东西。
 
木朵
2018.4.1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