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一行:诗歌体裁的分类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8-10-21  

一行:诗歌体裁的分类





  诗歌体裁与诗歌类型不同。诗歌类型是按照诗歌的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划分的(例如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等等),而诗歌体裁则是按照诗的长短、形制和裁剪方式进行划分的。在当代诗中,诗歌体裁主要有两种分类法,第一种是按照长度进行的,比如短诗、超短诗、中型诗、小长诗和长诗;第二种则是按照诗的内部构成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应用于那些具有预先的整体构架、由多节或多首诗组成的“诗章”,可分为系列诗、组诗、大组诗和(严格意义上的)长诗。
  在我看来,超短诗是那种气息完足、在8行以内的诗歌。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律诗以四联八句(行)为主(不算排律的话),8行之内已经可以呈现很浩翰的内容。这是中国人最习惯的长度形态,是一口气可以写完和读完的形态。因此,超过8行的诗似乎就有点“不够精悍”了。超短诗可以写得复杂、有很大的内部空间,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看上去是一口气、一瞬间完成的”。因此超短诗更多的是用于呈现一个瞬间的感受,无论这是俳句式的禅意,是某种突然迸发的神秘玄思,还是事物在某一刻的动态和意味。超短诗讲究“寸劲”或爆发力,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击中人。
  短诗的下限是9行,上限很难确定,大致在40行以内,超过40行就应该算是“中型诗”了。短诗是那种“一次读完不会感到疲劳的诗”,或者“集中一次普通程度的注意力就能读完的诗”,如果读完感到有点累,这样的诗就不能叫短诗了。短诗是最常见的诗歌体裁,这种诗一般来说带有某种即兴或半即兴的性质(尽管也可以精心布置、设置很多机关),不需要在章法上、内容安排上经过太多事先的深思熟虑,它的精巧性更多的是在写的过程中才形成的,而非预先就想好的。
  “中型诗”这个词好像是肖开愚等人最先提出的,他们当年用这个词来指60—80行左右的诗。我觉得应该放宽这个词的意指外延,不然在“短诗”(40行以内)和“中型诗”之间就有很多诗没法从体裁上命名。我倾向于认为,标准的“中型诗”是那种在正规诗集中占3-4页篇幅的诗,一般是40-80行。从视觉上说,超过两页篇幅,你就无法“一次扫完”,总要分出两次以上的注意力才能读完。中型诗由于其初具长度规模,需要事先就构想其章法、布局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不是即兴或半即兴的。中型诗长度的上限,我倾向于认为是80行,超过80行在气息和结构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在40-80行的篇幅内,诗人可以处理一些较复杂的主题(但不能太过复杂、混沌和重大),因而中型诗一般是用来写一个叙事性的或分析性的单一场景或事件的,孙文波、席亚兵等人的不少诗就是典型。
  “小长诗”是80-140行以内的诗,在诗集中占5-7个页码。小长诗可以用来处理比较重大、有较高复杂度的主题,但一般来说它处理的主题仍具有某种单一性,其中的线索和问题不能过于缠杂、不能分割为很多部分。如果主题可以进行分割(对应的就是数字标出的节的划分),小长诗一般要控制在3-8个部分(节)之内,每一部分一般在10—40行之间(一首短诗的篇幅)。如果在对主题进行先行分割时,发现内容超出了8个部分,就应该考虑用正规的长诗来处理了。
  长诗是超过140行以上的诗,在诗集中至少要占8页以上。此外,严格意义上的小长诗和长诗,都不能是以组诗的方式进行架构(除非组诗中的某几节本身就有中型诗或小长诗的长度),而需要具有更严格的气息连贯性和结构上的有机性。长诗适合用于处理重大、混沌、高度复杂的主题,比如一个人的整个生平,一个地方、一个共同体的生活与观念的总体,一次错综复杂的战争、社会运动和事件。长诗在诗歌中占据最高地位,是由于一般来说只有长诗才能为重大事件命名。如阿兰·巴迪欧所言,诗的最高使命就是为事件命名,荷马史诗就是例证。
  第二种体裁分类是针对那些具有预先的整体构架、由多节或多首诗组成的“诗章”来说的。系列诗是用类似的写法、或围绕同一类主题写下的若干可独立的短诗的组合,这些短诗彼此之间既可以完全独立,又由于写法或主题上的类似性而可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本诗集或一首积木似的“组诗”。但系列诗即使组合之后,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组诗,因为其中每一首诗的位置是可以随意调换的,并没有任何必然性,它们只是算术性的叠加(可随时、自由拆卸的积木);同时,系列诗本身不存在完成形态,也就是说,诗人永远可以新写一首塞进去,不会有任何违和感,系列诗在原则上可以无限增加新的部分。同时,系列诗中拿掉任何一首,这个系列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臧棣的“协会”、“丛书”和“入门”系列就是系列诗的典型例证。系列诗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开放度,又有在某一类主题上进行深掘的可能性,而成为了当代诗人最偏爱的诗歌体裁。
  而组诗则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写下的若干不可独立的章节的统一体。组诗一般是以建筑术的样式构成的,在好的组诗中,其每一部分、每一章节的位置都是必然的、非此不可的,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次序,而且,它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则上,组诗的每一章节虽然有自己的标题或数字编号,但单独拿出来之后总会受到损害,因为缺少其他部分的支撑和补充。组诗能够体现诗人的章法意识和结构能力,又能写出容量和深度,因而曾经是许多诗人喜欢采用的诗歌体裁。但它的问题是自由度不够,不能随意拆卸、增删,因而在当代新诗中的地位被系列诗取代了。
  大组诗是组诗的加强版,一般指那些包含20节以上的部分、且长度在300行以上的组诗。大组诗往往与系列诗很难真正区分开来,因为节数一多,节与节之间的关联紧密度就会下降,因而存在着位置互换、节数增减的可能。比如哑石《青城诗章》就介乎系列诗与大组诗之间,其中的每一首的位置并不那么必然,多一首少一首似乎也不会对诗构成多大影响。当然,《青城诗章》的头三首和结尾三首的位置是具有必然性的,因而仍然更像是组诗一些。
  长诗,按照前面所述是指不以组诗形式结构的超过80行的单首诗(中间不能用数字、更不能用小标题分节),或者是以组诗形式结构的、有至少两个以上的章节是中型诗或小长诗的诗歌整体。长诗比起组诗,在整体性上的要求更高,因而章法和结构需要更严格的安排和布局。长诗的整体性,要么体现为气息上的不可轻易分割性(因而不能分节,只能分段),要么体现为事件经过、观念逻辑上的高度连贯性。长诗往往不像“建筑”这样的人造物(这是组诗的特征),而更像是“河的流动”或“树的生长”,具有更高的类自然物的特性。那种按照人造物的方式构成的“长诗”(比如欧阳江河近些年的部分长诗),读起来总是会觉得不太对劲,或者感觉它其实本来应写成组诗。对于那些以组诗的形式构成的长诗,之所以我们要求它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章节是中型诗或小长诗,原因也在于对其气息连贯性和自然物类似度的形态要求。并不是任何写得很长的诗都有资格称为“长诗”的。

2018.10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