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方韶毅:胡兰成遗落在温州的一首诗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2-10-14  

方韶毅:胡兰成遗落在温州的一首诗



  胡兰成躲藏于温州,是靠认识刘景晨才得以立足的。他在《今生今世》里说:“我总算结识刘景晨先生了,在此地多少可以安全,但将来我还要出去到外面天下世界的,那里的熟人经过这次浩劫,已经荡尽,我得事先布置,想办法认识新人。我就写信与梁漱溟。”
  胡兰成初到温州住在窦妇桥徐家台门,离籀园图书馆很近,便经常去看报,留心南京上海判决汉奸的动态。“忽一日,温州日报上登出饮酒五古一首,作者刘景晨。我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不喜近人作的古诗,但这一首却好。诗最怕艺术化了自成一物,所以好诗倒要不赏其是诗。我就和作了一首,也在同一报上发表了。”胡兰成不避讳地说,虽然不知道刘景晨是何人,但他是“意图勾搭”。
  胡兰成的这首和诗似未见相关文集及研究文章。近查温州档案馆所藏十多种民国老报纸,才知发表刘景晨和张嘉仪诗的不是《温州日报》,而是《浙瓯日报》的《展望》副刊。
  刘景晨诗刊于1946年12月13日,题为《丙戌十一月初五日是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余更定饮例,自此日始,诗以记之。时年六十又六岁》,署名贞晦刘景晨:

  余性与酒习,例饮三十年。昼饮可半注(乡俗:量酒一注二斤),夜饮还复然。例成方壮岁,循之至华颠。今也廉余饮,而无种秫田。一饮论官价,何止十万钱(今酒价一斤六百元)。酒岂关温饱,饮例奚不蠲。或言饮者寿,酩酊皆神仙。或言酒乱性,戒律佛所悬。顾余既恒饮,复与佛有缘。晨兴策经课,严于酒例焉(余持《金刚经》亦三十年,舟车疾病未尝一朝辍诵;酒尝以疾病破例不饮)。神仙将余诧,且饮且学禅。比余窃自勘,不饮不愈贤。酒又以成礼,垂训尊儒先。岁时庆家室,或宾客周旋,为欢可无酒,非必鲸吸川。决矣起新例,胸有创制权。犹之国立法,后法胜于前。国难故未已,触绪惟忧煎。说饮却成咏,瘦菊支寒天。庶几彭泽令,亦有止酒篇。

  胡兰成和诗刊1946年12月19日,题为《和贞晦先生重开饮例诗 步原韵》,署名嘉仪:

  且酌半注酒,问今是何年。大难谓已夷,迄不得安然。众生方苦厄,强者舞于颠。亦欲事躬耕,而无负郭田。亦欲逐商贾,而无子母钱。怀才徒自惜,修德固勾蠲。非必建承露,然后降神仙。非必施弦柱,素琴座上悬。非必能饮酒,乃结饮者缘。故知虽不用,君子无闷焉。读翁开饮什,甚叹翁能禅。闾巷风日净,惟酒知其贤。岂学诸贵矜,牛后争鸡先。 陶令形神释,不知所周旋。酒无二分义,喻水即是川。圣人立大经,智士行其权。饮者乐其性,湛湛清樽前。尝闻葛巾洒,和愁不可煎。老人岁月稔,随喜于诸天。况有善知识,新句出陈篇。

  刘景晨(1881-1960),字冠三,号潜庐,后改为贞晦,别署梅屋、梅隐等,浙江永嘉(今温州市区)人。刘景晨先后担任过国会众议院议员、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第一届人民代表、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曹锟贿选,公然拒绝并通电质问。其子刘节在“文革”中代业师陈寅恪挨斗,颇有乃父风范。还曾参与校印《敬乡楼丛书》、补刻《永嘉县志》,是现代“浙江知名的耆宿”。擅画梅,著有《中国文学变迁史略》、《贞晦印存》、《贞晦题画绝句》等。
  胡兰成的诗发表后,不敢贸然到报馆打听刘景晨的地址。路过装裱店,见有刘景晨画的梅花,向伙计问来住址,还是不敢前往拜访。胡兰成说,如此过了半月有余,见报上刊登刘景晨义卖书画展消息,便到现场与刘景晨搭话。查卢礼阳撰《刘景晨年谱》,画展于12月28日起在南市第一中心小学举办,共三日,系为捐充小学教育基金,义卖书画七十件。故《今生今世》所载时间不确,应不到十天。刘景晨说,和诗已见,且不错。还问他,府上哪里。胡兰成冒张爱玲的祖籍应曰丰润,使刘景晨以为是张佩纶之后。此后,胡兰成每隔数日或旬日到刘府,执弟子之礼,谈论地方上的文人轶事。刘景晨回访过一次,恰胡兰成不在。但刘景晨来过,街坊邻里都知道了。胡兰成说,“不会有人疑我的行踪了”。他的目的达成了。后来,刘景晨还介绍胡兰成到温州中学教书。半年之后,又转到乐清淮南中学当教务主任。胡兰成在温州“站得住了”。
  胡兰成对刘景晨应是感激的,到日本后与唐君毅通信,还提到“刘丈与徐步奎对弟直言无隐,以此得多闻”,并录《喜得刘贞晦先生书,诗以报之》相赠,诗起句云:“千佛岩头日出时,晓风吹动千花枝。鹊噪夜来桂子落,起寻拾得先生书。”《今生今世》记此诗写在雁荡,刘景晨赠一幅字画,绿梅和篆书“九嶷山人”合裱,胡兰成和诗一首。书中所记和致唐君毅略不同,“千佛岩头”为“锦屏岩前”。
  胡兰成离温,刘景晨来送行。胡兰成又赠刘景晨诗一首:“中原方波涛,修言号令新。卓彼秦皇志,未必能销兵。隐隐天子气,焉知非戌耕。永嘉有贞士,日月在户庭。处为伏生守,游托黄石志。邂逅圯桥上,子房故已惊。”颇见惺惺相惜。

  (2009年2月,还在浙江大学的段怀清教授来温寻访胡兰成的踪迹,曾查到和刘景晨的那首诗。故托温州图书馆卢礼阳去信询问,蒙告线索才录得此诗,收入胡春生、施菲菲编《温州老副刊》。拙文即在此基础上撰写,在此一并致谢。)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