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类楚妃
——李白
异类识英杰
——苏轼
比类时流是幸人
——白居易
要是我不能以类比式间接呈现的方式趋向他者,要是我直接地并原初地达到他并且无声地与他的生存相通融的话,他者作为他者也就停止了。
——雅克·德里达
类比是感应的科学,是一种依赖区别而生存下来的科学:恰恰是因为这个不是那个,才可能在这个和那个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奥克塔维奥·帕斯
冬深
杜甫
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
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
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
一
一条河,一条路或一条线,要么以其自身的属性引人遐思,让人进入人与外在对象的对峙状态之中,要么以边界的形式令人张望,意识到边界分出了彼此,将一块完整的视野分成了两部分,现在可以越过边界,由此及彼,实现彼此之间的对视。就单一的一条河而言,亦可找到从中比对之象,有今日之河与昨日之河的对照,有众人之河与一人之河的对照,有母亲河与父亲河之间的对照。就踽踽独行的人来说,心中气象万千,何愁没有随手拈来的二分法,供其一分为二地处处对照,仅就灵肉二分法,就足以引发无尽遐思。正反结合,阴阳相济,到处都是捉对配搭的认知模式。现代诗另起一行的跨行转换之法也深悉一生二的自然之道。有一必有二,这既是上下文延展交替的秘诀,也是对称性原理对人类审美天性的锤炼。两种情况、两种看法、两个安排,已是诗人面对大千世界无需调教就可顿然生发的心灵反应机制,移至书面表达方式之上已成呼吸吐纳的天性。引譬连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种种做法无一不是在宣告二分法对人间真相的揭露之功。施之于诗学,为当事人触目所见之物迅速物色一个配对的对象,从来不是什么难事,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人人都不会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妥,所顾虑的是怎么搭配才最为妥善与精湛。对称性原理已深入人心,类比之法锐不可当。于是,当事人看见眼前的一条路,若有所思之时,就会想起这条路所引发的两个情景或两个时态,或不由得想起另外一条路。这条路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且是同时生成两个分支,或瞬时展示它与另一条路的关联。
即使一条冰冷的线也会让人快速想起它曾有过的温暖,或另一条与之对照的温暖的线。如果温度不在此刻的考虑之列,那么曲直之别、粗细之分也容易涌上诗人的心头。更别说这条线横亘在怎样的两个事物之间。类比既迅捷地建立起不可思议的联系,又断然截然地造成醒目的分别。太多的事物各安天命,各守天时,各司其职,都以种属的名义与其他不同于己的事物区别开来,显示出必要的个别性和独立性。但在诗人眼里,这一切的外界事物都是浑然一体的,是一个整全的存在,尤其是当其中的一个没有被挑中的时候。诗人最有资格在任意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便宜从事的就是类比法。恍惚间,由此及彼的纽带就建立起来了,甚至都不需要诗人独创出这样的纽带,而只需要点明无数纽带中的一条是如此天然地存在于斯。试想,任何两个事物,不管距离有多远,时间都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空间也当然可以将它们拉拢在一起,更别提诗人的观念中随时可以抛出一根线或者飞出一只鸟将二者笼络在一起,简言之,只要诗人动了意念,就可以将任意二者同归于一首诗中而构成一次新颖的关系。诗是类比法最强劲的推手,也是类比法得以生成与见效的载体。万物有其类别,万事皆可打比方,同与不同之间处处迸发思想的火花。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趋同,人情世故之中,迎来送往之中,处处都有类比法的踪迹。类比法是宇宙法则,是人世间认识自然规律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一条审美铁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秩序的见证。
仅仅认识单一事物还不够。一方面当事人面对一个外在事物,凝视许久,想突破其中,完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进度,就事论事之时总免不了要用类比法,借助一个外力,或一种最容易接受的相似性,来完成认识进展上的关键一跃,这是由认识的方法决定的;另一方面,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独木不成林,孤鸟不成行,诗人总想让外在事物处于一种对称性原理运行的美妙节奏之中,呈现出配对、匹配、媲美所要求的成双入对的审美法则,在言说中,始终保有花开两朵的同时性与可能性,以便诗人可以在彼此之间往返跳跃,获得最曼妙的腾挪空间。在诗人眼里或在他的用法清单中,一朵花实际上是花开两朵之中的其中一朵,而不是最孤绝的一朵。这是由一直以来的审美习性所决定的。即使有诗人想跳出这样一个惯例,进入另外一条抒情轨道之中,在他人看来,那个跳出来的坑与他刚刚进入的轨道仍然构成了两个点两朵花。后来的诗人已不可避免地被花开两朵的意识所吞并了,不管他怎么挣扎,是想得到唯一的一朵,或者是得到意想不到的第三朵,种种做法仍然免不了受限于花开两朵的观念与方法之中。其实进一步来想,花开两朵并非一个天然的限制或局限,现在就看诗兴大发的诗人如何在花开两朵的这一共识之中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戏码。由此及彼也好,厚此薄彼也好,在彼此之间穿梭也好,在此一与此二之间斟酌也好,高高在上的对称性原理已经变成了诗学的天穹,诗人变成再能翱翔的大鸟也离不开这早已设下的银幕。
一花一叶总关情。即便是用来形容冬日的萧瑟与凋零。且不说花开两朵是一种天意,人看花花也看人,这也是一种天意。一位诗人总想违逆天意而做一点任意妄为的事情,这也在天意的预设范畴之中:顺与逆的关系也是触目可及的辩证法,逃脱不了一分为二的基本理念。但不是说诗人不要有任何的挣扎与肆意妄为,天意许可这,肯定也能许可那,天意的用法清单唯有诗人的胆大妄为才可能穷尽。一首诗开端于花花叶叶的交代,这就是多方面天意的汇合:既有看与被看关系的迅速建立,又有开端与结束之间的相互牵扯,还有以花叶为中心画出的多个同心圆之间的重复确认。从最先映入眼帘的花叶入手,随即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对峙的另一组事物是何等表现,可以称之为两个同心圆,也可以称之为两条平行线。花叶的故事往内部拓展也可以引人入胜,而点到为止,去追求与之媲美的类似事物的神采,也是对称性原理所瞩目的句法结构使然。这里有关于花叶的一张用法清单,也有一张天意的用法清单,当然也有一张关于诗如何开端的用法清单。要看你在哪一张用法清单中看见了花叶。花叶并不是这首诗的主题,仅仅是打开天意宝盒(或谓之开天眼)的一把钥匙。开启了天意,这把钥匙就搁置一旁,诗人接下来就要看见花叶以外的存在。譬如看见了一条江溪,不能说江溪的复杂性远超于花叶的内涵。诗人在这里将二者并列在一起构成一次对称,其目的在于就周边环境的动态采撷两个足以对称的例子做一个扼要说明,花叶(的凋零)是天意,江溪(的枯涸)又何尝不是。
二
你要一个早晨,就有关于一个早晨的使用说明。万物都呈现在一个早晨之中,或者说万物皆以一个早晨的自我形象为根基展示出自己的风姿绰约。你可以谈论一个早晨的事物,也可以谈论一个事物的早晨,也可以兼而谈之。要么早晨的形象引领你去关照并存于早晨这一个时机之中的种种事物,要么罗列出一系列的事物形成一张早晨的清单。你头脑里有了一个早晨的意念,或者你置身于一个早晨的客观环境之中,你就不难发现任何两个事物的组合此时此地都能够合情合理地搭配成一对,有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要么它们确实在早晨同时呈现出来了,要么二者被立于早晨之中的人的头脑突然萌生出来了。来的正是时候和来的不是时候也是一对。一个冬天的早晨到底有哪些事物会引起当事人的注意?受天意安排的花叶已随人愿,接下来挂在天上的朝霞也可以随手拈来,跟随人的意愿,随时铺设出成双入对的婚床。没有谁能逃脱早霞精心安排的类比。要么一切都在早霞的照耀之中,要么一切都在早霞的意念之中,没有谁能逃得出早霞所设定的范畴。早霞之外,别无他物。更何况早霞也只是其一,必有另一物与早霞配对而出。现在请多在早霞之中逗留一会儿,所有关于类比的哲学都在早霞的诗学中荡漾。即使所有的事物或所有的人都辜负了早霞,但是现实中的早霞与诗中的早霞仍然可以构成坚贞的一对。没有早霞办不了的事情,没有早霞找不到的伴侣。与其说早霞带来了从对象向事件的一次转换,不如说早霞屡屡造就了人的传奇。早霞什么也不要做,仅仅将眼前人塑造出另一个形象即可获得一种最饱满的二者关系。
两个事物在早霞之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就好像是早霞对它们使用了不同的力量。公平与不公平也构成了一对。有早霞和没早霞两种情况下的差别也构成了一对。一种成双入对的意识使得早霞不仅仅是早霞,使得这种单一的意识不仅仅是唯一的一种意识。早霞既可以将凋零的花叶未完成的工作承接下来,继花叶之后做点什么,也可以成为花叶的替身或以另外一种形式将花叶包含在自身的精神与光亮之中。花叶仍在,花叶即早霞。江溪曾有一次机会与花叶共同迈进衰败的冬日景象之中,如此近距离地与花叶攀谈起来。这是诗人随手指认的两处冬日景象。这是一次横向的比较。但很快,花叶又从与江溪的配对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种纵向之比:过去的花叶与现在的花叶并存于早霞之中,早霞以时间的名义刷新了花叶的理解。以花叶为圆心顿时画出了两个不同半径的圆,这两个圆甚至都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后续所有的步伐都可以与花叶联系起来。这样一种搭配使得接下来的尝试都变成了对花叶的致敬。不仅是花叶,所有并存于此的事物皆可从早霞中认领出自己的份额,以及自己变或不变、永恒或临时的形象。江溪仿佛从花叶之中学到了什么,当它换一个面貌以寒水自居时,已不再是当时的江溪而变得更为抽象与空灵。如果说江溪已几近枯竭,那么寒水正是一种总体的意象与感觉,即使溪床上看不到多少溪水了,但是总体的寒水仍然漂浮其上,任人追溯种种消逝的痕迹。诗人本不需要再打寒水的主意,但是清晨的凛冽总是次第升起,乃至于刚刚扭动过的江溪仍然可以拧出几滴水来。
本可以使用一声鸟鸣来替代寒水的意象,但诗人当时确实没有听见动物们的动静。寒水的确以第二次邀约的方式(嫌江溪太内敛了,没有斗过花叶)鼓励着诗人重视它,乃至于以它为圆心再度画出更多的同心圆,以便与花叶的重要性媲美。诗人随后情感或思想的涟漪都源自寒水这一形象设计。寒水在这里既是一个追根溯源的主体,就好像能从众多事物中一一找出它们受过怎样的滋养,又是一个万物皆可依托的客体,一切的动静都瞒不过寒水,都在寒水所及之时所到之处暴露无遗。寒水既可以从江溪的渊源中挣脱出来自成一体,也可以从与早霞的配对组合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关键意象。所有关于深冬的感受都系于寒水一身。寒水以总体的名义混同了来到这一深冬之时所有事物的面貌,不再有其他的事物需要强调了。清单到寒水为止。从寒水的可替代性入手,可以理解诗人伫立于此类比的雄心,也可以从寒水的不可替代性中入手,去揣摩诗人置身于此的疑虑重重。诗人的心血与情感看起来皆付诸寒水了。读者仅仅理解寒水的本性还不够,还要理解寒水的类比清单才行。要知道在那个时刻诗人拿寒水与什么一一做过比对,什么得到过寒水的滋养,什么配合过寒水的表演。寒水所囊括的元素与成分到底有多么混杂?在寒水的督促之下,关照之中,任何一个展示出面貌的事物都同时获得了两个身影:一个关于它的过去,一个体现在诗人所见的当下。这是向早霞学来的本领,以时间的名义照顾好所有受其滋养的事物。但又不得不捡起空间的责任,提供粗细可辨的线索,为所有不同方位的事物提供来去自如的指引。
你不必去弄清楚诗人心目中的寒水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只要问自己,倘若你置身于此地,看见寒水到底能想些什么。寒水会教你如何始终处于一种由此及彼的关联之中。寒水的秘密不在于别人的用法清单之中,而在于你亲手提炼的用法清单之中。你必须将你的用法清单与他人的用法清单比照,然后才能看清寒水的模样与寓意。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拥有一张寒水的用法清单时,你就不需要知道寒水到底是什么了。寒水与非寒水的边界模糊了,寒水如此,非寒水亦如此。类比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得到一张用法清单。一首诗的落脚点变成了寒水,使得花叶成为了寒水的一个渊源,江溪也成为了一个源头,而早霞又何尝不是一个泉眼。一切的事物及其幻影都在寒水中交汇。寒水将从两个属性展开它的魔力:一谓之寒,紧贴深冬的气息,随时向当事人扑面而去,带来阵阵寒意;二谓之水,一种液态的动感随时化作泪,化作光,化作流逝之殇,化作人生风波,化作一叶扁舟。从诗的运行进度与篇幅来看,寒水仅仅位于一首诗的中间环节,以之为中项,前可追溯何以至此,后可回答何以脱身。于寒水重重叠叠的光影之中,既可以生发进退两难之长叹,也可以获得进退自如之生机。寒水既可以成为一道逾越不过的屏障,也可以成为趁机一跃的方便之门。寒水既可以将来人局限于寒水范畴之中久久犯愁,也可以将其托送出寒水之外获得超脱。寒水是一个考验,考验的是诗人如何看得清寒水裹挟的是非恩怨。诗人要做的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寒水化作字里行间的寒水。
三
泪水的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早就被寒水所包含并预告。当事人将自己变成一个泪人儿也在计划之中。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流一把泪确实是一个必要的自我形象设计的步骤。但不仅仅是自己在流泪,还有前人的流泪形象掺杂其中,不致使当场落泪的人不好意思,被误认为开了一个坏头。歧路之上泪眼朦胧,这是合乎情理的表现,历来如此。甚至因为有前人落泪在先,使得此刻的来到者落不落泪都无关紧要,只要记得此情此景有过落泪的人的存在就够了。(这是一道适合落泪的风景线,得到了验证足矣。)他人已经替自己落泪了,或亲临现场,自己也可以替古人再洒一把热泪。处于一种两可之中,落与不落之中,他人落泪与我落泪之间,落泪已经变成一件更次要的事情,而关于落泪的情景再现以及对泪人儿这样一个自我形象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在这里有人要落泪了。但究竟是不是自己,该不该轮到自己,暂且不说。这个时候世上多了一个泪人儿并不重要,而发现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反例顶顶重要。泪水的出处至少有两个:一个跟前述的寒水所设计的场域氛围有关,一个跟由古及今的前人之泪有关。泪水被泪水的类比所推动。比的不是谁最擅长于落泪或谁落的泪最多,而是情到深处或情不自禁时,谁拥有落泪的条件更多。有的泪落得更容易一些,有的泪落得则更难,这里有难易之别。这里的落泪包含着当事人对前人何以落泪的深刻体会与心有同感,的确如此,到了这个份上,很容易热泪盈眶。于是,泪水也分出了轻重缓急,有一种泪当场即可落下,有一些泪却不容易挥洒自如。
前人形象的出现既是一个用典的策略,也是一种互文性的设计。到了诗的这个运行环节,好像必须安排一个早先的人在这里手把手地教会诗人做点什么。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出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人。对称性原理总是得一送二地启迪着诗人,本来诗人在这里可以谈容易落泪和不容易落泪的两种情形,使之并列在一起。也即,难易之别紧紧围绕着泪人儿来设计。但显然,对称性原理并不鼓励诗人这么做,而要求他必须在两件事情上分开来说。于是,容易对付的事情一言而概之,难以应付的事情也就不在容易对付的事情范畴里面打转转。难易之别突然获得了第二条歧路。索性诗人赶紧抹干眼泪,从泪人儿这样一个尴尬处境中摆脱出来,将刚刚情不自禁、难以自已的心绪掩饰起来,纯然将当前的舞台由一易一难两个前人角色来演绎。诗人把握住主动权,要么纯粹观看历史人物的情景再现,为之扼腕叹息,要么在必要时候代入其中,借题发挥。这是冬深之时应有的戏剧。但读者在重温了这一次难易之别之后,能够感觉到诗人所设计的情节仍然处于寒水泱泱的大视野之中。仿佛正是这份寒意倒逼诗人想起了两个故人。尽管在他心目中的花名册上还有源源不断的古人形象可资援用,但是寒水这样一个总体范畴限定了他的筛选机制:杨朱、楚客这两个角色的出现都脱不了寒水的干系。乃至于读者不得不设想诗人正站在船头,航行在宽阔的江面上。仿佛是从几近枯涸的小河并入一时波澜壮阔的长河之上。现在是继续往前赶路,还是舍筏登岸呢?这里当然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稍有必要,诗人完全可以用两个选择来予以平衡单一选择所造成的心理危机。
这是一个玄妙的间隙:由外在于人的事物想到了人的存在。这也是一个由小及大的策略:来到此时此地,不仅仅关乎诗人一个人的利益。这里所说的难易之别,首先是属于诗人个人的体悟,但是久而久之,又不禁演变成了身临此境的所有人的共识。在这里要得到一个什么感受实在是太容易了,这是诗人当下的一个判断。他把这个答案递给了这首诗所有的读者,一时半刻仿佛没有人会站出来明确地反对他。在那时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实在是太难了,俨然面临了一个绝境,他将自己碰壁的经历通告所有读者,又仿佛没有谁能伸出手来帮衬一下。这个局面定格了。这个被认领出来,拎到读者面前的难易之别,变成了一个经久不息的说法。乃至于后来的读者在理解他们各自生命中的难易之别,都不得不以此为范本做一次比较: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的,又还有什么比这更难的呢?表面上看,他是借两位故人来替自己的处境命名,但实际上他是在教后来的诗人如何在一个不得不描摹的境况中怎么借尸还魂。他并不鼓励读者在这里额外揣摩他当时的情感丰沛程度,反而对于后代诗人瞩目于其中的方法论倍感欣喜。这不是情感的胜利,而是方法论的凯旋。难易之别从根本上说,在这里其实是一种方法论的安排。这样一种安排是可以被替代的,只是说读者已经看到了现成的答案,而不再去思索还有没有更优的安排。一时难以想象诗人当时的安排到底有多么容易又到底有多么难。读者在这里稍微逗留久一点,甚至还可以听见一次清晰的辩论:诗人当时所认为的难有可能并不是确实的难,而是想当然的难。
难,不管是困难还是苦难,都是可以设计出来的一种情形。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难是如此轻易地脱口而出,以便与易构成一次对峙。说出难使用难,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难,这是一个现成的装置与模式。难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可想而知的是,诗人当时的处境确实有那么一点进退两难,只是他将种种难处改弦易辙为一个修饰词、一个作法上手到擒来的难。切实的难处被异名(佚名)化了。或可说较大的难处被措辞上的难与不难的衡量变得更浅了,乃至于读者完全不在意诗人到底碰到了多大的难处,以为在这里诗人只是利用对称性原理故作深沉,故弄玄虚。他将自己的心事和为难之处迁移到了别处,至少使得心中的苦水被外在的寒水文学化了。读者会想,诗人口口声声所说的难其实在字面上一点也不觉得难。从写作的策略上来看,“难”的亮相并不是难事。实际上,楚客魂能否呼之即来并不是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谁也不会在乎最终的那个答案,甚至将诗中的难易做一次调换,读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意外。难与不难,完全是由诗人当时说了算。难字在这里派上用场,从各方面来看都是诗人想迅速安排一个否定性口吻亮相,将自身置于一种不可能性所对应的绝境中,如此才能精微地将自身的难处一字千金般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否定性口吻或声明。接下来,要么完成一次从否定向肯定的逆转,以获得一种自我慰藉,要么为下一次更强有力的、更显眼的否定性做足铺垫。也就是说,既然难以召唤一个故人出现,那么干脆不去召唤。而站在寒水的角度来理解,不管它具备怎样的吞噬能力,都不可能第二次再将另一位诗人拽入深渊。
四
天色已晚。诗人早晚要利用早与晚这样一个二分法抵达一个深沉的夜晚。早霞调用了周边元素,形成一张事物的清单,为分类原则做出了一份慷慨的声明,似乎一时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来到夜晚这样一个落脚点,人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诗人需要一个专属的夜晚,做一些深思与澄清。在早霞中,万物争辉,而在夜幕之中,唯存一人。这个时候已接近诗的尾声,不便谈及一枚月亮或夜晚一步步必要的发展进度,仍然受制于寒水重重的束缚,而不得不从落脚点最可能涉及的波涛入手:到了夜晚,他成为了一个立于波涛之上的人,是去是留,又是一个二元选择。夜晚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扩展这首诗的篇幅与进展,做出时间上先后有别的安排,而是作为一个休止符等在那里,将一个当事人暴露在冬日弥深的现况之中。要么他在早霞之中就已经写好了这首诗,在当时,暮色仅仅是一个经验上的预判,他迟早要抵达一个最近的夜晚,在那里要做出一个不同于早上的决定,要么这首诗挨到了傍晚时分才下手去写,一气呵成,对当天更早时光做了一次回眸,从早写到晚,有一个从历时性向共时性跃入的进度,现在早与晚挤弄在一起,就好像这多愁善感的一天过得犹如一首诗这么短这么快。夜晚是经验的,但并不惊艳。一切皆有定数。这个夜晚跟上一个夜晚或跟下一个夜晚并无不同,这可能是一个必须考虑要不要上岸的夜晚,仅此而已。如果说早霞还显示出一丝含情脉脉的意味,任由万物与人藏身于其中,各获生机,那么夜晚的降临则搅乱了心绪,已明显是隆冬的肃杀气氛,就好像各类生物各色人等都要各找各家各寻归宿,或狼狈或仓促或敷衍,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最醒目的否定词“不”随之出现了。仿佛诗人蓄积力气,就是为了抵达这一斩钉截铁的否定性口吻,或断然决然的处境之中。没有什么可遮掩的了。诗人的确抵达了“不”所昭示的消极境地。这是对自我生命状况的一次辨认。没有什么能比否定性判断更强有力地勾画出人生的困境。诗人确有可能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惨状之中。现实的情况就是恶涛袭来,从不给人稳稳当当的感觉,暮色绵绵也不给人一个温柔乡。在这并不稳当的夜晚与波涛的合力之中,诗人何为?这是一个何以自保的问题,连带着变成了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他在时间上从早过到了晚,但在空间上仍有漂浮不定的感觉。夜晚并不像一个码头,能让他安心靠岸。早霞所安排与许诺的一切,在暮色中一下子就被推翻了。又得从头再来。晚上的生机或绝境似乎跟早霞的设计并无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隆冬出现的意义并不需要借由早于它的秋季来推断。这是一个毫无逻辑或不讲道理的夜晚。这是一个标记为冬天的夜晚。这样的夜晚,不能被同属一天的早霞所诠释,也不能被其他的夜晚所规划。这是一个被挑选出来的独特夜晚。诗人所担心的是,这样的夜晚极有可能泛化为普遍的夜晚,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夜晚。夜夜如此,那才是堪堪要了人的性命。但承认这是一个不安稳的夜晚,说出了所有人普遍的心声。因为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可能碰到这样一个让人不踏实的夜晚。这是众多夜晚中一个必然的形象。每个人都必须直面它,找到一个办法,去诠释它,去应对它,去战胜它,必须将这样一个不稳当的夜晚找出来,把它安排在一个否定性气氛中,好好端详一下,直至从否定迈向肯定,完成一次逆转:纵是不稳,又能奈我何。
不急,在疑虑重重之际,要静下心来,省察一番:这真的是一个抵达的时刻吗?谁又能盛情款待我?哪里才是我的归宿?诗人已然栖息在时间之流中。时间是他的归宿之一。但如果地理意义上的落脚点一时不可得,他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笼统言之的夜晚之中。夜晚就是第二个明确的归宿,即便看起来有一点晃晃荡荡。但毕竟它是准时的,又是切实的。这里又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取舍问题如此含蓄,又是以类比的方式展开,以“舍棹”与否的名义说出来。既可以在船上过夜,也可以在岸上过夜。既可以在这里过夜,也可以在那里过夜。现在就看诗人如何取舍。取舍问题必须有一个关于取舍的观念来解答。任何一次小小的舍弃都是取舍问题的尝试性回答。舍棹就是舍的观念的举例说明,其他的舍弃都可以在这样一次舍去的具体做法中获得教益。舍棹是手到擒来的一个安排,本是生活洪流中一件经常发生的可以不加注意的事情,在这里,却被当成一个特例语重心长地讲述出来。他的心是多么的重啊!按照他的说法,下船上岸就是一次舍弃,对某物的漠视就是舍弃,任何一次位置的挪动也可以称之为舍弃。无限的舍弃清单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太多的舍弃汇于这唯一的舍弃之中,使之成为决定性的舍弃而变成一个严肃的诗学问题。这仍然可以归因于寒水的重重束缚,使得诗人任何一次对寒水的偏离都被理解为一次舍弃,一次抉择。生活中无关紧要的舍弃被这样一个舍弃的说法弄得心事重重,乃至于舍弃总让人想到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试想,一个在寒水上行舟的人还有舍棹上岸的可能,但一个进入暮色沉沉之中的人又如何脱离得了无垠的夜晚?
舍棹本来是一个可以自主决定的取舍问题,但偏偏诗人又连生出另一个悬疑:上岸以后,去谁家住一晚呢?这样一种漂泊许久的客居心态真是糟透了。谁的大门为我敞开?言下之意,必有谁的大门让我吃够了闭门羹。门的意象又涉及到一个开关问题。这既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历来造成的开少关多的权衡问题,也是一个灵机一动的语言开关的问题。如果说诗人可以在花叶之中,在早霞之中,找到一道道门,我们都相信他有这样的天赋与潜能,但是要在人群之中找到一扇可以突破的门,可以得到热情款待的门,却是难上加难。这是硬生生将自己推入一个难以回答的无解之题中。谁,能站出来打开这样一扇门呢?这不是自讨没趣,这不是对没门的现实困境的一次硬碰硬的敲击吗?世界关上了这扇门,真的会打开了其他的窗吗?关于门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关于一个外在于己(且不知所指)的他者的问题,一个更有能力照顾人的人的问题,一个超出自我能力的全能之主的问题,一个祈祷的问题。这不是对知音匮乏的不满或谴责,也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帮自己一把而无地自容。这是一个必然要去触碰的关于出路的问题。诗人心中最后的心理防线就在于,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为我打开方便之门,那么作为强劲诗人,就有必要更改门的定义,而在诗学王国中去找到这一扇门。门的类比正在发挥魔力:不仅当事人眼前出现了不止一扇门,而且连同读者也觉得可以借势跨入一道道门槛。语言的开关所在就是门之所在,对诗人而言,语言所敞开的大门从来没有在哪一个夜晚死死关闭着。语言的开关既在花叶之中,也在江水之中,既在早霞之中,也在暮色之中,既在故人那里,也在鄙人这里,既在不中,也在是中。语言开关所对应的门何止一扇。
202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