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切斯瓦夫·米沃什:带猫的肖像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10-06  

切斯瓦夫·米沃什:带猫的肖像

冬至 译





小女孩在看书,书上有一只猫的画像,
猫戴着蓬松的皱领,穿着绿色的小衣服。
她的嘴唇,非常红,在愉悦的凝视中半张着。
这发生在1910年或1912年,画上没有日期。
作者是玛乔丽·C·墨菲,一个美国人,
生于1888年,差不多和我的母亲同年。
我在爱荷华州格林内尔小镇看着这幅画,
在这个世纪将尽之时。那只戴着皱领的猫
在哪里?而那女孩呢?我可曾遇见过她,
是那些脸上擦粉、拄着拐杖的木乃伊之一?
但那张脸:鼻子的翘挺,脸颊的圆润,
如此打动我,完全像是我在半夜醒来时
在我枕边看到的那张脸。
猫不存在,它在书里,书在画上。
女孩不存在,虽然她在这里,在我面前,
从未失去。我们真实的相遇
在童年的领域:被称作爱的惊叹,
对触摸的想念,天鹅绒里的猫。

伯克利,1985
级别: 创办人
1楼  发表于: 10-12  
问了DeepSeek三个问题,它回答得非常精彩:

这首诗的第一个理解的难点就在于,诗中诗人将画上的那个女孩当成木乃伊来看待。木乃伊太古老,历经沧桑,但这个女孩却很小,为什么将这个女孩看成了木乃伊?诗人在这里是否要做一个时间跨度上的跳跃,比如想起了年老的母亲形象?


随后,诗人谈到了由画中女孩的那张脸想到了木乃伊,进而还想到了自己夜里醒来在枕边看见了一张脸,这就是作为童年的自己看见了自己母亲的那张脸。这里所说的“半夜醒来”是否针对的是诗人的童年时代?(亦或是时届75岁的诗人,也是一个老人,在当下的一个夜晚醒来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脸?)因为胆子小,晚上醒来了,然后妈妈在身边看着他,呵护他,从而带出一个母亲的形象。


“相遇在童年的领域”这个说法可能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也是诗人设计的一个逻辑立足点,因为画中的女孩就是一个童年状态,而诗人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唯有将自己置入早期的童年之中,成为母亲心目中的一个孩子,才能重新体会母亲给予的爱,才能为这首诗找到一个最坚定的尾声。关于爱,关于触摸,关于母子关系,这首诗的目的就是借一个女孩的形象将自己拽回到童年之中去重温母子亲情。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