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无杂言
——陶渊明
杨枝晨在手
——杜甫
我有三颗心
——华莱士·史蒂文斯
如今我是在它的戏法里了
——里尔克
只要开始有施赠的意图,他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赚取象征式的认同,夸奖自己、承认自己、满足自己、祝贺自己、象征性地为自己取回那些他以为自己施赠过或正准备施赠的价值。
——雅克·德里达
深树见一颗樱桃尚在
李商隐
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
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
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
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
一
施之窈窕,得之庭南。 这首诗起标题俨然是一首现代诗的做法,一下子告诉我们在一棵树上只剩下唯一一颗闪光的樱桃。这种唯一性所附带的幸存者色彩与独存性光芒赫然入目。很明显,这里的唯一性不是指整个树上第一个结出的果子,而是最后一颗果子。是最后一个等待诗人光临的天使,它深知当树上满是果子的时候,诗人会熟视无睹,而只剩下一颗这样严峻的事实,这样一个独存的闪光点,才会让诗人格外注意,为之动容。诗人本来完全可以像以往一样对树上的果子毫不在意,但一旦当他开始审视自身的处境,从周边环境中觅取线索时,这种唯一性色彩就再也逃不脱他的视野,将这颗樱桃纳入到他的命运轨迹之中已在所难免。一颗樱桃足以照亮整个空间。不是整个庭院孕育了一棵树中的一颗樱桃,而是一颗樱桃建造了整个庭院。甚至可以说,一颗樱桃不仅仅是樱桃本身,还是诗人立足所在能看见的周边事物的一个代表。唯有被看见,才能使诗人所待的环境显露出柔性的光辉,才能使诗人立于此地能看见更多的风景。樱桃标注了诗人跨越一条边界的雄心。尚不必感叹为时已晚,一切还来得及,甚至可以称之为刚刚开始。诗人并不打算攀上高枝将它摘下,而是开始酝酿情绪,去对应与自身孤绝属性相匹配的樱桃之中散发的唯一性光芒。诗人要对得起这唯一的一颗樱桃,就仿佛樱桃在这里等待许久。
最初的事实是,樱桃被诗人看见了。换一个说法是,树上的一被地上的一给看见了。樱桃的唯一性被人见识或见证了。但作为见证者的诗人却不能再被其他人所见证。见证人没有证人。毕竟樱桃没有小嘴,它无法向另外的人说出它见证过诗人的来到。但把这些情况,把樱桃与人的关系写入诗中,见证问题就迎刃而解,别人信或不信,就不再考虑了。仅是樱桃缀在枝上的唯一性色彩,就值得一写,先不说通过它(以之为中项)足可衬托出观看者的心境。撇开人的因素,依高亮的樱桃的表现来说,一首标准的咏物诗就已召唤多时。诗人的确可以将自己理解为一个迟到者。他本可更早看到樱桃树上的这一点。他必须意识到他正接受最后的樱桃的款待,仿佛是樱桃家族命令看家的樱桃留下来款待必然来到的诗人。樱桃家族未卜先知的安排应验了:诗人终于来到,果真出现在一个仍可被款待的时刻。最后的樱桃是作为一枚果实的形象出现的,尽管这里并不谈及来之不易的心得体会,但的确是一个得来之物。这是一个得(可能对应于其他方面的失)。樱桃在它所待的树上没有等来其他人的光临,唯有诗人的唯一性与之合拍。二者相互选中。试想诗人来到樱桃树下,瞥见一颗樱桃,为了确定它的唯一性,他要看了再看,将整个樱桃树打探一番,然后确定其唯一性色彩。在这个确定的过程中,他收获了自己感知与辨别的进度。他甚至会想到自己是唯一知情的人,从没有一个他者意识到枝头上只剩下最后一颗樱桃了。
有德者得之,在这里包含了一次对观察者身份与品格的自我鉴定。樱桃分两个进度出现,首先是出现在作为观察者的诗人的眼里,不期而遇,但实际上是注定要被诗人所看见的;其次是出现在诗人所写的诗中,诗人作为一个创作者,肯定意识到他与樱桃邂逅的契机包含了某种必然性,他必须予以充分的诠释。他揽下了这份责任,而不想将描述樱桃的义务交付给其他的人。他完全有信心假定这最后的樱桃再也没有人能看见了。在他本人看见之后,樱桃就会掉落枝头化为泥土或者被一只饥饿的黄鹂叼走。诗人必须全力挽留樱桃尚在枝头的时刻,也即人与樱桃对视的时刻。这当然是一个省思的时刻,一个吟咏的时刻,一个向内求的时刻。越是能够从樱桃身上感觉到舍我其谁的滋味,对樱桃对自我双方面的理解进度才越能加深到理想的程度。见樱桃而见樱桃,这是第一个观察角度;见樱桃而见人,这是第二个观察角度;见樱桃而见所有,这是第三个观察角度。最后一颗樱桃的存在使得樱桃树或者樱桃家族得以被看见,使得小庭之南这个地方得以被坦露出来,使得立于此地的诗人的特定时刻特定属性一览无遗。别小看了这颗樱桃,它法力无边,能帮助看见他的人看见除它(他)之外的所有一切。这里有去留之际的定夺,这里有得失之间的权衡,这里有彼此关系的建立。你把樱桃放在它的本位上,你就可以看见樱桃这一纯粹的审美对象;你把樱桃放在一个中项的位置上,通过它,就可以看见你自己的心境;你把樱桃放在一个衡量万物兴衰的尺度上,你就可以借它的一双慧眼,看遍人间是是非非的变故。
这颗樱桃是前所未见的,但樱桃却不是。虽见个别的樱桃和普遍的樱桃的差异,但诗人置之不理,并没有着眼于个别的樱桃,来赋予它特殊的形象或独特的意义。他在认识这个来到眼前的个别之物时,并不能更深刻地看出它与它的同类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细微差别,他仍然不自觉地以普遍的樱桃的属性来进行歌咏。他并没有准备好对个别的樱桃进行描写。或者说,他并不提防自己在精心刻画个别的樱桃的同时会被普遍的樱桃夺走了注意力,使得他的写作重心发生了不易被察觉的偏离。事实上,百里挑一的樱桃并不好写,因为要将它与其他的樱桃断然决然地区分开来,并不是一件易事。无论是从它的形态上还是口感上,都很难一步就位于独具特色的地步。所以读者也要提防着诗人极有可能写的并不是樱桃,而是樱桃的唯一性或者任何一个无名事物的唯一性或幸存者形象,乃至于残存在枝头的一个果子(管它是不是樱桃)所对应的某种落寞的、孤绝的或类似于被抛弃的近况。樱桃成为了借题发挥的那个题目。诗人的功夫在樱桃以外。当他从枝头搜寻到唯一的樱桃之后,踌躇满志之时,获得了庭南所在的实在感之后,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愉悦感,樱桃成为题中之意,利用樱桃的确可以抵达一个思想的漩涡中心。尽管明知道那里并不可能实存什么,但他仍然要借樱桃之名深入那漩涡之所在。如果说他能将樱桃想象成对应于人的某一处境,那当然也可以顺带将整个的樱桃树想象为一个漩涡或一个社会,这并不是难事。
二
他不可避免地要交代他对樱桃的印象与观感,以验证他的确不虚此行。他甚至会向前靠近一步,以便看得更仔细一些。但他似乎没有动手从枝丛中去摘下那颗樱桃。他没有让它成为掌中之物而始终使之处于一个被审视状态的眼中之物。当他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其实已经无暇顾及被描述的樱桃到底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如果当时有人提醒他,他可能会注意这一点。他已经步入了不可避免的对樱桃形象的设计流程之中。就这颗樱桃极有可能不会被其他人所注意到,更别提被写进诗里这一可能性而言,诗人的眼波流转其实包含了对这颗个别的樱桃的倾慕之情。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人与樱桃互换位置,将心比心了。对樱桃形象的描写,这里牵涉到一张用法清单。无论是从形状上、数量上,还是颜色上、口感上,甚至功效上或礼物属性、见证属性等方面,都可以找到成双入对的说辞,以构成一组对仗关系。从诗的运行机制上来考虑,诗人的确在这个时候要使用对称的方式来描述他之所得。眼前的樱桃必须成为语言中的樱桃,才能反证他已经得到了樱桃的精华。这种获得感并不是通过染指樱桃实体或咀嚼其果肉来完成的,而是意念上的跃进。这样一个升维的动作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作为观看者,诗人要将所见之物纳入其最擅长的语言系统之中,让无论个别的樱桃还是普遍的樱桃在语言中有一席之地,语言能够测量出樱桃的分量,诗人要为樱桃正名;另一方面,在樱桃进入语言系统的同时,有一个相向而行的动作发生了,诗人的潜能中或语言的福地早就有了关于樱桃的种种说辞,那里不是早已种下了樱桃吗?现在无非是特定的诗人从外而内找到了一个求证的办法,使得内在的樱桃与外来的樱桃合二为一。
这一回,诗人会怎么来描写樱桃呢?诗人肯定在别的什么地方也见过樱桃,但他没有动心去写过。而此次所见的樱桃是第一次打交道,一方面是普遍的樱桃要在这一次做首次描写,一方面个别的樱桃有可能只有一次描写的机会。诗人必须在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就将它抽象为完整的或普遍的樱桃,而不必第二次再来到跟前做一番补充性的吟咏。理论上说,如果诗人还有第二次对同一颗樱桃吟咏的契机,他一定会写得更好。但现在,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个别的樱桃的描写,他必须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不小的挑战。不是问他能不能写得最好,而是他在跟樱桃邂逅的瞬间所激发出来的缘分深浅注定了修辞的浓淡。樱桃形象能不能在诗中表现得充裕与极致,并不完全取决于诗人的意志,而是跟眼前的缘分有关。怎么样心境的诗人就对等于怎么样形态的樱桃。诗人所见的樱桃其实见的是他本来已种下樱桃的心地。心地外化为樱桃,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对眼前樱桃的任何一次修饰对应的就是心地的任何一次建设。对樱桃的修辞从何而来,肯定是从构建心地或耕耘心地所需的库房中来。心中有什么樱桃就有什么。将枝丛中那颗唯一的樱桃比作诗人的心灵一点也不过分。只不过这一次,考虑到诗人将整棵樱桃树比作一个人的发髻(或大脑)来说,那颗樱桃就相当于其中的一个配饰。足见樱桃的形象可以对应于人的多种需求,人的身体机能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从樱桃这里得到激发,予以形象地表现出来。你说樱桃像一只眼睛或一只耳朵又有何不可呢?
诗人果断地挑选了樱桃的两个特征来比拟他们初次相见时的情形。矮、危,联袂演出了一幕好戏。很明显,诗人这么说、这么描述,不由得会使读者由此设想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这当然是一种看上去并不积极的表示,肯定也对应了樱桃部分的真相。正是借助樱桃的部分真相巩固了这样一番说辞的合理性,使得事实之真向语言之真实现了跨越。樱桃似是而非地展现自己的本色,同时在为诗人心境的呈现与运行保驾护航。小小的樱桃太知道诗人的心思。它才懒得去评价诗人当时的发簪是什么颜色与材质,仅仅通过诗人对它的评语就可以初步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当前碰到了怎样的麻烦。由于树上的樱桃实在太显眼了,乃至于诗人根本就无暇顾及众多绿叶中的其中一片到底有何不同。所有的叶子都被绿给绿化了,浑然一体,个性全无。诗人要的不是叶子怎么样,而是枝叶之中那颗樱桃的位置到底有多低。诗人看到的当然不是一个巨人的发海,但也不至于是一个侏儒的脑袋。诗人此刻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吗?他都已经懒得伸手去触碰触手可及的樱桃,连踮起脚来的功夫都舍不得。位置已经够低了。可是要知道诗一开始说的是一棵高桃。看起来这颗樱桃没有在最高的枝头上,读者必须是想象庞大的樱桃树上哪一个位置上挂着这样一颗红色的樱桃。诗人到底是如何在高矮之间不断调整俯仰的姿态?如果说矮这样一种位置上的客观性是不由诗人主观意志来决定的,那么危却偏偏取决于诗人的心绪起伏正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之中。
仅存的樱桃会像其他先前坠落的樱桃一样从枝头掉落下来,或者被鸟叼走,或者被顽童摘去,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种脱离枝头的危情之中(樱桃可能难以理解人类的窃取感或丰收感),进入了一种倒计时的死亡节奏之中。只是这种危情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来自人性上的判断,樱桃可能不会这么想。樱桃就像所有的樱桃一样地走向自己的归途或宿命,这里有一种必然性要发挥作用,要去遵循,而不一定将其理解为一种危情。真正感觉到危险的不是樱桃,而是观看樱桃的人。人力无法阻挡樱桃必然坠落的趋势。大势所趋,人力奈何?如果诗人避而不谈趋势发展的必然性,而非要从发展趋势中截取一点来谈论一个事物的可叹可恨之处不可,那就只能由得诗人去尽情发挥了。樱桃保留自己的发言权,而任由诗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樱桃并不会嫌弃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玉簪。他的确是动了脑筋,将单一的樱桃和整棵樱桃树的比例关系进行了权衡。在他没有找到更好的比喻之前,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这也是从颜色属性上给心目中的樱桃定格了。红玉簪这个形象已经挥之不去,不可能有第二个形象来抢它的风头。事实上,当诗人想象它是红玉簪时是基于一种族群内部组织关系来完成的穿针引线,红玉簪的形象一旦确立,也就可以放弃了,诗必须朝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樱桃的其他属性必须有别于红玉簪这一可见形象再度被激发出来。诗人将他对仅存的樱桃形象的理解界定在红玉簪这一设计上而不再涉及其余,这是不可能的。
三
红玉簪显然不是用来吃的。于是,诗人随后撇开红玉簪这个形象而去谈论樱桃作为食物的属性,已反过来证明在樱桃树上设计出一个红玉簪的亮点,仅仅是为了建立人与樱桃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好像那棵樱桃树是诗人的大脑,所有的叶子都是诗人的发丝)。达成所愿之后,诗人马不停蹄地要基于这种信任关系,去探讨樱桃的命运。可见的樱桃一旦隐没,个别的樱桃也极有可能迅速跳转为普遍的樱桃。樱桃作为食物链中比较低级的一环,在它的上游会有谁以之为食呢?在此暂不论诗人将樱桃比作了自己,以之为中项来梳理自己的命运轨迹。就樱桃本身作为一种食物的属性而言,它会招致怎样的食客呢?不知道诗人当时是否听见了鸟鸣或者看见了一只黄鹂出现在樱桃树上。安排两种鸟(凤、莺)亮相,形成一个比对关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个选项。樱桃总要被谁吃掉,这是它的宿命,这是一个自然法则。在会被谁吃掉这个问题上,樱桃没有自主权。排除人的因素,在树林里有太多的鸟会光临树丛,叼走樱桃解饥。兴许这是一棵野樱桃树。兴许樱桃的主人这段时间不在家。无主的樱桃现在要被随时入侵的鸟类吃个不停,难以想象第一次出现的鸟是什么鸟,最后一只出现的鸟又是什么鸟。但诗人想象一只凤凰飞过来吃樱桃,这就过于天真了。也就是说,情急之下,诗人心中萌生了一个优劣关系:樱桃更值得被谁所吃或所拥有?他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需要知道哪一只鸟来得更早,哪一只鸟来迟了。在他观看樱桃树的时候,附近有没有鸟,都已不重要了。
他的心中有一只凤凰就够了。可问题是,凤凰要么没有出现,要么姗姗来迟,使得樱桃翘首以待,失望至极。樱桃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选择自己被谁吃掉,被动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先来到的那只鸟。而这只鸟的出现令诗人觉得头痛,这是一只不该出现的鸟。樱桃本来没有它的份。但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想等的鸟没有来,不该来的鸟偏偏来了。樱桃倒无所谓,倒是伫立树旁的诗人面子上过不去,被先到先得的鸟羞辱了或者教训了一番。只要这里稍微浮泛一下樱桃的身世与命运的主题色彩,普遍的樱桃又悄然向个别的樱桃切换。鸟这一种外力的出现改变了樱桃的命运。樱桃的命运的改变是因为它没有自主选择权,而只能等待不知什么鸟来选择它。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悖论。当诗人为这颗仅存的樱桃感到惋惜时,这样一种同情心所造成的丧失感、挫败感会惹祸上身般地伤及无辜,将诗人自身也卷入这样一个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的漩涡之中,他也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自己身世中那一次不得意的被人选择的局面。樱桃如此,人又未尝不如此。诗人忍不住朝这方面去设想。在人与樱桃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似性快速吞噬了诗人的理智,本来他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审视樱桃的命运,而不会牵涉到自己丝毫的利益,但现在只要有一种痛惜之情展示出来,他就被卷入其中,就变成了一个利益攸关方,而不得不为樱桃的命运打抱不平。那只得到实惠的夜莺或者黄鹂本是无辜的,现在却被诗人硬生生地置入二流的角色之中。
这不是一只好鸟。这是诗人的断言。夜莺并不会为此愤愤不平,它才不管呢,因为它已经得到了实惠,就让诗人在一旁絮叨不已吧。他又能怎么样呢?他无力回天,只能干瞪眼。从诗的文法运动这一角度来看,樱桃已经被夜莺含在嘴里,这是一个稍后发生的情况。在樱桃即将离开枝头的瞬间,诗人看见了这一幕。这充满敌意的一幕。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极有可能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当时并没有出现这样一只鸟。夜莺成为了替罪羊。被污名化的夜莺需要在另一首诗中洗尽冤屈,诗人以后会意识到这一点。也正是在这个刹那间,普遍的樱桃向个别的樱桃转化的同时,夜莺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化动作:个别的夜莺以一种负面的形象出现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夜莺在这一时之间全部被诗人列入了负面清单之中。这仅仅是诗人为了某种对偶关系临时生出的急救章。夜莺理解诗人的动作,并帮助他实现了这一设计。作为一个中项,夜莺无所不能,在这里背一背锅又未尝不可。因为这是诗人的选择,也就是说,在选择哪一只鸟来担当这一罪名,诗人是有主动权的,总有一只鸟会出现在这个相应的位置上。夜莺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它本身,也就不会挂怀了。它能理解诗人的苦衷。正如诗人也能够预料到未来的读者会不禁将樱桃当做诗人来理解,将夜莺当做对诗人施加侵害的力量来理解,那是未来读者应有的选择权。但在读者做出遐想的选择之前,诗人并不给出更多的选项,使得自以为选择权在手的读者不知觉地进入了诗人的预先安排之中,而实质上成为了一个被选择者。
后来的读者几乎难以逃脱对号入座的这样一个理解的倾向:将这颗樱桃当成诗人来对待。将这里的痛惜之情,理解为诗人的剜心之痛,这一趋势早已被诗人所预料,几乎没有读者能够跳出这一理解的陷阱。未来的读者极有可能同时在三个方面试图与诗人当时的立场达成共识:其一,从眼前景象这一角度来看,纯粹的樱桃确实被纯粹的鸟所叼走,这是诗学上的一个事件;其二,樱桃与人的命运的共通性是合乎逻辑的,在这里做一番对号入座并不过分,诗人也能欣然接受读者这么去做;其三,凡是感受过世事沧桑的读者都有可能在读到这首诗这个片段的时候不禁会想起自己的命运,拿自身无可奈何的任人宰割、被人选择的局面来向早已预料这一类似情况的诗人汇报或致敬。这是一个理解的活扣或豁口。每一代读者在这里都见尽其所有,怎样的理解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都会被诗人所允许。这也是每一个当事人应有的选择权。选择怎么去理解一首诗或一句诗,这是每一个当事人为数不多的自主权,尤为值得珍惜。诗人意识到了凤凰的出现已不可能。这样一个匮乏的现象无法补救。此生再无凤凰的传奇。而这一设计,这一预言,能被未来的读者借自己的命运曲线予以深刻地领会。后代读者要理解诗人的苦衷,并不需要同样站在一棵樱桃树下看着最后一颗樱桃被鸟叼走。无论是普遍的樱桃还是个别的樱桃,都不是验明心迹的必需品,有心人完全可以在任何一个中项的帮助下,完成樱桃所起的功效。中项的能量是齐平的。当一个人在厨房里拿着一把芹菜发呆的时候,当一个人在街头看着一个交通事故的时候,当一个人在楼上看着一朵云的时候,他之所见即为樱桃。
四
越鸟作为这首诗中第三只鸟的形象出现,看起来构成了这首诗的一个噪音。上文中诗人所建立的樱-莺谐音关系被牢牢限定在一个对仗原理之中,使得夜莺无法将吞在嘴里的樱桃再一吐为快,转化为某种啧啧称奇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夜莺好不容易上了场,但走的时候又毫不留情,仿佛诗人没有给它更多的发挥空间,夜莺的心迹没有得到表露,对樱桃的滋味或必要的赞美,都没有机会表达。樱桃入了夜莺的嘴后就没有下文了。经过怎样的咀嚼,就突然没有交代了,乃至于诗人的思绪一下子晃荡到了荔枝这一替补形象上来。这一点点分庭抗礼的气势,使得樱-莺关系难以振作起来,落入了下风。越鸟的出现已经把诗人的注意力转往了樱桃树以外的领域。这只突然闯入的鸟并不是以鸟类中某个品种的名义亮相,而是以地域色彩发声。强调某个地域特征,会使得诗人从小小庭南之所在快速跳跃到一个更大的地理范畴上来理解自己的处境。越鸟的闯入或捣乱,实际上给诗人带来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隐喻意义上的诗人身份或处境上的端详,有些事不能明说,必须借由夜莺与越鸟的联袂演出来表达两个向度的心境有别;另一方面诗走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收敛之法,夜莺将樱桃带走以后造成的某种空无必须由越鸟及其带来的荔枝来填补,使得这首诗的发展更有深度。夜莺本来可以完成的差事,樱桃可能能够独立提供的情绪价值,现在拱手相让给越鸟和荔枝。这并不是诗人有意要增加更多的线索与维度制造出某种必要的混淆。
在夜莺这个形象亮相之际,樱桃的属性是以一种二选一的选项方式得以启动。好端端的樱桃不由自主地被一个次优方案给选中了,而这种被选择的滋味与当事人的遭遇格外相似。在这里樱桃的一个属性对应的就是自身下场的问题:走到了哪一步?被谁选中?而越鸟的出现拨动了樱桃的第二个属性,那就是樱桃的潜能问题。“齐名”一说,正是点燃了诗人心中的块垒。樱桃本来具备了更大的名气或更多的才能,但是因为被食物链更高端的夜莺所选中,就使得潜能发挥不出来,乃致自身属性变得单一化。如果仅在夜莺的范畴里面来理解樱桃的属性,就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樱桃其他方面的潜能在强势的夜莺面前通通被遮蔽了。看起来夜莺独吞了樱桃,却不去赞美樱桃,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所在,越鸟却不同,它品尝了荔枝却总是称赞不已。形成这样一个反差,使得樱桃有苦难言、壮志难酬,必须突破夜莺的理解范畴来获得应有的尊严。樱桃除了被夜莺吃掉的那一份属性以外,还能是什么?这就需要脱离夜莺所定义的范畴来理解。凤凰这个时候帮不上忙,它太洁身自好了,不愿染指人间俗务。越鸟的出现是诗人有意在樱桃树形象以外添加了一个变量。尽管看上去这个变量不是那么雅致,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失控,但多多少少可以为恢复樱桃的光亮带来一线生机。越鸟的闯入并不是为赞美樱桃而来,而是为了“赞美”这一个行动的必要性而来。越鸟能够赞美荔枝,并不是要凸显越鸟的能力或荔枝的可贵品质,诗人要的是“赞美”这样一个说法这样一个行为的必要性。
在一首关于樱桃的诗作之中,诗人没有必要将它与荔枝分出个高低来。如果荔枝能够被谁夸赞或具可夸赞的品质,那么触类旁通的就是,樱桃也应该有此礼遇。有人爱荔枝就必然有人爱樱桃。越鸟表现出对荔枝的爱慕之情,口口声声强调了、夸赞了荔枝,但夜莺独吞了樱桃后却毫无表示,这一份巨大的亏欠必须通过类推的方式来获得。可以想象的是,诗人伫立樱桃树下,眼前所见的是一颗樱桃,尚在枝头的樱桃很快就可能被夜莺给叼走,此时他并没有看见一棵荔枝树,更不会想象枝头幸存的唯一荔枝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荔枝的出现并不带有某种紧迫性和唯一性,而是以一种能量补给或交换的形式抛头露面,并不屈居于食物链的底端而不思进取,而是不卑不亢地与可能吃掉它的越鸟形成了一次相对融洽的合作共赢关系。荔枝可以想象已缀满枝头,而越鸟吃掉的是无数荔枝中的一颗而已,更多的荔枝还是为树的主人或人中龙凤而准备的。荔枝没有肩负为幸存者鸣不平的使命。因为诗人眼前见到的不是荔枝,被诗人独独看见的樱桃不可推卸地承担了一个使命去对应、匹配诗人拟定的一个幸存者角色。没有亲眼所见的荔枝被想象到了,其实对应的就是樱桃另一方面的属性被想象到了。夜莺所约束的樱桃属性和形象现在被可想而知的荔枝解放了、拓展了。在樱桃树所处的庭南以外出现一只越鸟是必然的,出现这方水土养育出的荔枝树也是必然的。这些必然的来宾的参与使得偶然所见的唯一的樱桃也不由得充满了必然性色彩。诗人必须快步跨越到樱桃的必然性色彩上来为樱桃的心有不甘鸣不平才对。
樱桃曾经有机会在凤与莺之间获得一次正名,甚至在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也可以赢得一次转机。但是夜莺吃了也白吃,不做任何感激的表示,使得樱桃成为一个纯粹的食物,一时无法获得非食物以外的品性。樱桃的事迹通通变成了轶闻。普遍的夜莺将个别的樱桃压抑下去了,这不成比例的占有与给予关系需要获得一次改观。樱桃之美名如果无法从夜莺嘴里获得,就必须由诗人设计一个替代方案来进行补救。在这个替代方案中,即使夜莺已经把樱桃吞咽下去了,樱桃的实质形态已经被消化掉了,但是关于樱桃的名誉与尊严以及其作为普遍的樱桃的物种属性却是不可剥夺的,更别说历来樱桃并不唯一地对应于夜莺的胃口,并不是为夜莺专门准备的。将夜莺的形象挑明为个别夜莺的偶然作为,从而能够使得枝头唯一的樱桃的众多属性不沦陷于一只夜莺的嘴中。在混淆了个别的夜莺和普遍的夜莺之际,越鸟与荔枝的互助关系就会使得当事人立即警觉起来,从而将唯一的樱桃与或然的夜莺之间搭建出来的可见关系从宿命论中摆脱出来。夜莺吃掉的仅仅是樱桃中的一个(甚至算不上唯一一个),以及作为纯粹食物的某一个属性,但是樱桃的唯一性、樱桃的声名、樱桃的形象及其为人所称赞的品格都不会一同消失,这就是诗人所要主张的认识论。如果荔枝获得了某种殊荣,樱桃也理应获得,概无例外。如果诗人不曾碰巧出现在庭南看见枝头尚在的唯一樱桃,以之为核心所画出来的诸多二者关系也就不会随之生成,樱桃将仍然孤悬在枝头,诗人将一如既往以一个奔波的行人形象伫立在空无之中。当人看见樱桃,樱桃选择被人所看见,这样一份人与樱桃的二者关系搭建出来的时候,诗人为了从唯一的一颗樱桃身上看见所有应予看见的情形,就必须调动更多的周边元素来促进目标的实现,并要求它们一起来见证他之所见。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