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文法运动三探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02-28  

木朵:文法运动三探




你必须重新变成一个无知者
  ——华莱士·史蒂文斯《至高虚构札记》



除了你,我还能跟谁讲述重生?
那些最美妙的从边界过来的形象
随时浮现,又稍纵即逝。留不住。
我如果不把它记下来,就没有人
能够知道生生不息的气流之中有过
我与你的相会,在其中我们安稳坐下,
摈弃一切外在的杂音,谛听彼此的心声,
反复讨论如何定义我们共享的生机。




叙述势能

1
起初,在宜春学院,诗学的结构
被发现,被讲述。因为它需要被发现。
需要一个讲述者耸立在学生中间。

你必须尽心尽力扮演一个有志者。
凭借一份志气,说服稚气未脱的青年。
而你也在其中焕发生机,获得成长。

没有谁在一旁监督、评判,
发生时鲜为人知,回顾时无人知晓。
你需要一个往返学院的自我形象。

尽管那不是最理想的一个讲述地点。
但在那里,教室如同礁石,你对着
一片片海浪阐发它们的形象因何而来。

同时也要阐明你因何而来。凭什么
你能撕开诗学讲稿的一个口子并带
他们一个个从中性命无虞地穿过去。

谁能从瀑布中穿过去?诗学水帘洞
是否也应有一个活蹦乱跳的领悟者?
从未枯竭的跌落之势有个神奇的渊源。

设定这样一个渊源,朝它进发。
在远远还没有抵达的中程仍可讲述
你朝向它的竭尽全力的忠诚与体会。


2
更多的功夫在课外,你不可能讲完
它从没有给你讲完的那些奥义,即使
它停下来,也不是说缘分到此为止。

即使它不亲口对你讲,也可以派出
若干个人杰对你讲。既然已经选定你,
受不受得住,你都要置身于无止的听。

你必须发明一个更虔诚的自我以便
全盘接纳对诗学的迷狂,直到听出
最初的动静中有一个恒动力在示范。

因为它有一个始终,而始终以自上
而下的形式呈现,在上下之间有一个
或大或小的落差,不只是诗行之间的

跨越性,还有导致跨越性产生的渊源。
跨行转换中,散文性向诗性转化不停,
句法的重组中就有文法的悄然使力。

什么在上面不断地跳下来,为什么
它居于上却思念下?一只小鸟停在
瀑布上端,那会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吗?

小鸟顺着水流飞下来,下降之姿
是否遵循同一个原理?它到下面来
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不是同一个原理?


3
有人先看到红彤彤的太阳升起,
再看到瀑布飞流直下,先后之别中
是否也孕育着上下之差?有人站在

岩石上大喊,瀑布随之变得更为壮观。
喊叫声或喊叫者会改变瀑布的气势吗?
当人群离开后,瀑布会停下来喘气吗?

你带不走瀑布,却可以带走瀑布的势能。
带回家你就会发现势能并不属于瀑布。
你带走的势能只是关于瀑布的破碎记忆。

当你有一日能量充沛跟别人讲述瀑布时,
察觉到自身的能量之形状之渊源,你就
明白瀑布是瀑布势能是势能,你也拥有

属于自己的势能。你的势能在讲述中
产生,并能清晰地与你的能量区分开来。
同一个主题在另一个场合讲述时,势能

却可能消失,这也是理解势能的契机。
有个傍晚,你再一次积蓄充沛的能量
来到公园,看见竹林中有阵风飘过。

你沉默不语,但你意识到风之势能
从竹梢跌落,沉重瞬间化为空口无凭,
这也是你心中出现过的势能的样子。


4
因为有一个开头,或营造出前奏,
接下来非人力所能按捺,随后的动静
必然发生。顺应它,给它不同的方式。

重力法则使万物下坠,一个意向启动
又有一个意象占据中心,不是异想天开
而是诗人的臆想与事物的异香如此吻合。

一个最先跳出来的词意犹未尽,会去
寻找另一个词,并亲自演示如何找到
那个随之而来的词,向它托付意义。

就像后一个词伸手托住了前一个词,
或者为前一个词迅速插上了翅膀,
或者带来一杆秤,称出先驱的质量。

变化归功于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愿望:
一开始,刚刚成形的语句四处张望,
仿佛只长出眼睛,还没有生成双足。

未曾满足的愿望渴望尽快得偿所愿。
最初的语句只要不断回溯最初的动静
就能够衍生出更多的枝节更多的叮咛。

对应于诗人胸中气象,最初的动静
正是第一颗抛入湖水中的石子。
这颗石子莫名其妙地被谁抛了出来。


5
要么从一开始,一切都已生成,
要么这仅仅是最初的动静最初的弧线,
要么诗人胸中气象还没有清点过半。

整一而原始的局面开始向独一迈进,
不断划分的局部呈现出可言说的特征。
纵使人人分得一杯羹,仍有剩余。

只要你站出来声明这是你的所得,
哪怕你是一只鸟,一朵风,一堵墙,
都能够得到你应得的那个名额。

挺身而出的个体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犹豫不决的看客也容得下他的身位。
谁也不是最先就安排好了的最佳人选。

事物的出现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既带着一定的时节而来,也会带着
一份礼物清单。只要描写它的形象,

就会涉及它的前程。描写它的心声,
就会涉及它的品格。它的可写性
并不能在第一次交代中全然完成。

试看,从句中出现的事物如此随机,
就好像主仆关系造成的身份悬殊
常常令诗人想更多的方法予以抹平。


6
当你来到一个房间,在你查看
其中的摆件时,脑海里仍然在回荡着
来到此处之前的景象,在房间以外,

你曾是另一个样子。一个早先的样子。
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样子。但这不是损失。
你可以说服自己。因为你在房间里

仍然能获得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这个房间包含了它以外的一些景象。
你无法在房间里只想房间里的事情。

你走到窗边,这时看到一棵石榴树。
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生机,新的开始。
但其实石榴树在窗边已存在很多年。

甚至你会想起旧居窗前另一棵石榴树。
你产生了错觉。错觉正推动你
在两棵石榴树之间建立联系。

窗子是房屋的一部分。但石榴树不是。
窗子离不开石榴树。除非你不站在窗边。
于是你会想象窗边以前还站过谁。

你想退出这个房间,犹如一个租客退房。
但因为你进去之后,曾在窗边站立过
且见过石榴树,你并不能完全退出来。


7
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可以归结到
人杰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中。分不清
是你独特的看法,还是人杰已有的看法。

但即便是复述人杰的看法也值得一试。
并不丢脸。凭借你的记忆所说出来的
人杰的看法其实也是你内心的看法。

看起来人杰已经说过类似的观点。
在你前面出现过。使得你总是处于
一个靠后的位置。一个谦逊的位置。

你与人杰的关系是一把保护伞。
当你在公园水杉前无言以对时,
跳出来!想想人杰会说什么!

人杰总是能跟上你的步伐与思路。
从不会气喘吁吁。给你足够多安全感。
但你肯定会一直在考虑如何摆脱他们。

现在你已回到家,重新想起
站在水杉面前的窘态。全然忘记人杰
说过的话。迟来的时刻令你茅塞顿开。

你真想赶快回到从前,跻身于
人杰的高谈阔论之中。与之平起平坐,
全然忘记一路走来的疲乏。够格了。


8
学院里出现一只猫与出现一只狮子
大不相同。你可以是猫也可以是狮子。
你无法向他人证明你是还是不是。

这是你的不是。猫走过来告诉你。
这是你的是。狮子走过来拥抱你。
你在湖边的木椅坐下。等待澄清。

因为你既是猫也是狮子,所以不可能
再等来一个动物上身。已经够丰富了。
于是你看旁边的花朵已有不同的眼光。

附近正发生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吗?
如果不分心,按照原来的路径往下走,
这个时候我会遇见什么是是非非呢?

猫已经闯进来了,狮子也不肯离去。
必须就地取材,安排好它们的归宿。
然后才能从中脱身。然后做回自己。

但在接下来的归途中,只要有叫唤,
总疑得它要么是猫叫要么是狮子吼。
除非自己也大声叫出来给自己壮胆。

于是你侥幸得到了一首诗中的胆。
你知道在诗的哪个位置上有这样的胆。
胆量使你顺利回到家也使诗顺利发展。


9
一个词、一个意象或一个短句
第二次出现,意味着诗人必须绕回去,
再从原点出发,将弄乱的秩序恢复。

凭什么它可以再次出现,得诗人青睐?
因为它能帮到诗人,替他换一口气,
替他稳住阵脚,也替他环伺左右。

复沓的功能发挥出来,诗就来到了
第二步。一前一后的对比产生了
一个降幅或一个增量。运动有了轨迹。

事情有一个转机,当事人有一个轮回。
经由第二步得到了一个理解模型,
经由第二个进度获得了人的形象。

第二个窗子的出现或窗子第二次出现
意味着什么也无需赘言。叠加手法
正以可回溯的方式产生报答的力量。

被忽略的一棵树得以重现活力。
被兑现的愿望依赖于一个进度。
诗人的双脚安顿在一与二之间。

下降伊始怎么样?下降途中碰到什么?
与此同时,另一个物体运行轨迹如何,
以及人的心潮起伏为何,通通可解释。


10
一首未完成的诗可以在超市完成。
不要在家里想象在超市里会发生什么。
你应当去超市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请按照你日常的购物习惯装满手推车。
观察放进来的商品遵循怎样的秩序。
哪一件商品放进来,你心头会有一颤?

突然你听到了货架上唧唧复唧唧。
你走向前,改变了日常的路线。
但仿佛又没听见什么。心声不止。

你当然会愧疚太多东西没有放进来。
放进来的都是精挑细选的对象。甚至
你已经想好了下一步怎么咀嚼它们。

今天没有昨天的葱油饼,需要替代。
饥饿感从不缺少可靠之词的喂养。
别的什么也可以出现在购物清单中。

碰到一个熟人时,他带来一个新消息。
你为此会缩短购物流程,赶紧出来。
你要去往下一个地方告诉第三个人。

事实上,你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
你可以靠边停下来。先把一首诗写完。
而不能等事情都办妥了,再来斟酌它。




节奏感

1
一棵樟树的轻重缓急不逊于一棵松树。
松树下站着一个人,他的轻重缓急
也不会输给一棵树。 从这个前提出发。

一棵树在召唤,用它无尽的韵律;
一个人在召唤,用他搭建的关系。
韵律产生的节奏关系同样能产生。

不押韵就没有节奏,不平仄就丢了魂。
不对仗就不成句,不整齐就乱了阵脚。
否定性声明保不保得住性命,难说。

节奏的形象产生于节奏的观念之前。
更换节奏的观念,就能产生新的节奏。
先有节奏,然后才有关于节奏的讨论。

节奏是一种实践,节奏推动新的实践。
节奏是一种感觉,节奏感因人而异。
节奏不仅仅在已经理解的节奏之中。

一声长叹引发的节奏并不需要韵母
来帮腔,一个短句引发的语速会波及
接下来的句法之中,突然闯入的意象

会改变最为紧张的复句形成的惯例。
刚刚想说什么,突然被打乱了,
必须有一个新说法填补这个空白。


2
在一首谈论节奏的诗中应当营造节奏。
节奏首先从哪里来?来自主题与语速。
主题红肥绿瘦,语速噼里啪啦。

一个形象应匹配相应的节奏。
节奏总能跟得上形象的千变万化。
不要急躁,你要有一种关于节奏的感觉。

主题在进行,但你也感觉到节奏在发生。
主角在行事,仿佛你能模拟他的心跳。
他的语气必须用特别的节奏区分出来。

倒霉鬼,负心汉,这个评述中就有节奏。
既有短句所带来的急促节奏,也有
评判一个人的人品所需的心灵的节奏。

的地得,定状补,句法结构中就有节奏。
预设一个人说出同一句话,节奏就变了。
将同一句话抛进火炉中,节奏也会变化。

不变的是节奏,变的也是节奏。
不变的节奏感,变的感知节奏的人。
快马一鞭的节奏等同于原地踏步的节奏。

请在快乐时读出它的节奏。
请在忧伤时读出它的节奏。
请把节奏中预定的成分拿掉。


3
不要迟缓,你要有一种关于节奏的感觉。
诗中时间既是一种引力,也是一种节奏。
你要跟上它,辨认它,听出它的心愿。

复句有复句的节奏,单句有单句的节奏。
遇上跳不过的坎,就用一个缩略句试试。
不忍舍弃的符号,就让它在从句中落脚。

祈祷吧!祈使句会带来一种干脆的节奏。
祈祷者形象也会有一种肃静的节奏。
祈祷的内容任其缓慢地流淌。

在跨行转换处纵身一跃如何?
不要问别人,自己亲身去试一试。
如果发现前面有漩涡,你怎么应对?

跨越者得到跨越的节奏。
徘徊者得到徘徊的节奏。
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节奏。

节奏不会直接显露出来给你看给你听。
它在句法结构中躲躲闪闪,它在默读中
比在朗读中藏得更深。它不言自威。

每一次跨行转换它都想站出来。
可它又保持克制。懂它的人无处不在。
没必要主动献殷勤,等待好心人来找零。


4
我在山中遇见了一阵疾风。
那是疾风,快看!刚刚从这里溜过去。
疾风啊,我的朋友,你为何从不逗留?

我无法向别人讲述我刚刚遇见的疾风。
要么他对此不感兴趣,要么我怎么描述
都描述不清疾风的形状和来意。

我是疾风,疾风是我。
我不必要向别人去讲述疾风的形状。
我已经在疾风中体验过疾风的节奏。

疾风离去,我留在原地。
我不必怅然若失。我有经验也有窍门,
能够在下一次步行中再度与之相会。

我已成为风的一部分,随风而逝。
风的一部分为我所有,随风而动。
风的节奏就是我的节奏,相互包容。

我在山中遇见了一朵微风。
我定然也能变成一朵微风,既然我
曾变成过疾风。疾风微风都是我的所爱。

风的节奏其实就是爱的节奏。
你有可能一下子就跟上风,
也有可能一下子就爱上一个人。


5
一开始写得很拘谨,但拘谨也是节奏。
等到后面放开手脚,放开也是一种节奏。
既有叙事的节奏,也有叙事者的节奏。

如果你能看到从拘谨到放松的过程,
就能看到节奏也从中孕育出来。
节奏无他,事出有因、事有进度而已。

当你最想要有节奏,节奏已来;
当你全然忘记节奏,节奏也已来。
没有不含节奏的诗,但节奏有高下之分。

节奏在嫣然之中,也在释然之中。
节奏在应然之中,也在实然之中。
得到你最想要的节奏,得到高明的节奏。

你在既定节奏中步行,一只鸟飞过来,
你不由得调整节奏,以便看清这只鸟。
也可以忘却这只鸟,继续刚才的节奏。

节奏不等于节奏感。
节奏常有,节奏感不常有。
惯有的节奏有时候算不上一种节奏感。

节奏需要使用节奏的人去感知它。
如果单是理解节奏觉得为难,就把它
当成爱的节奏来理解。爱的感觉能帮你。


6
致远路上的樟树更为瘦小,
子发路的樟树却更为粗壮。
它们不是同一天种下也不是同一天开辟。

当你走在致远路上放慢了脚步,
并不是你在配合樟树的生长速度。
来到子发路上,思想的密度更甚,

绝不是因为这里枝繁叶茂。
但你的确能够区分两条路不同的状况。
不同的状况能够调配出不同的节奏。

你可以在差别中找节奏,也可以
在同一性中找到它。即使同在致远路,
春天的节奏怎么可能同于秋天?

当你在诗中提及致远路,你就不可
避免会涉足那里的节奏。子发路亦然。
节奏跟你在诗中加入的东西有关。

节奏跟你在诗中减去的东西也有关。
事情本来应该是这个节奏,可实际
出现的却是那个节奏。这不能怪你。

诗,这个来去自如的地盘,
这个有聚有散的场域,不同于
任何地方的节奏。种种节奏值得一试。


7
你并不是要去模仿他,也不是
要去超越他。你需要的是一份友爱
和激励。激励的节奏雄劲而开阔。

致敬也是一种节奏,健康而明亮。
寻思着诗的外观形态上富含的节奏,
你应当强烈地感知到他的馈赠。

你的节奏从他的节奏中来,
但你有不一样的节奏感。
但节奏变成节奏感的原理是相通的。

当你快要找不到准确的节奏时,
你可以读一读他诗中的那些节奏。
它们从未失踪,始终能为你响起来。

他为何快速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人?
你不要去估摸着这是怎样的人际关系。
你要把握的是转向所带来的法则。

诗中出现另一个人,既是故意的,
也是必然的。不要去追问他为何出现。
而是要看看他为这首诗带来了什么。

他的确试图为诗人带来什么。
他的决心,他的步调,他的礼物,
处处洋溢着与之匹配的节奏。


8
茂树行相引。他脱离了险境,
现在正朝凤翔而来。一路上看过
几回落日又几回日出?辛苦贼中来。

如果不能生还,一路的节奏毫无用处。
正是有了节奏,不管是自怜的节奏,
还是希望的节奏,这一行都值得回放。

既然已经生还,就需要回溯的节奏。
是怎么脱身的?路上看见了什么?
抵达即重生,之后又有什么盼头?

每一个设问都在召唤自我形象。
一切的节奏都服务于自我形象的描绘。
有头有脸有始有终,尽显生命的节操。

一个人有多少种形象就有多少种节奏。
节奏不为别的,就为了重生。
一个人的重生。一首诗的重生。

由此及彼,由一及二,进程中
任你拾取何等动人的节奏。
拾取即汲取,处处皆有瀑布的余响。

呜咽中见瀑布,影静中见瀑布。
一切的节奏都从瀑布中来。
所有的节奏感汇合成爱的瀑布。


9
爱有多少种形式,节奏就有多少种。
爱的节奏、节奏中的爱是同等分量。
生生不息由此成为诗的重大主题。

行,以经线的名义,横向产生节奏。
句,以纬线的形式,纵向产生节奏。
跨行转换处出现了具有节奏感的人。

事物本身附带的节奏与看待事物的
节奏混合在一起,生成崭新的节奏。
时时响起的二重奏,请竖耳倾听。

要么由行与句共同演绎,要么由
并存于字里行间的二者关系合奏。
你不能置身事外,也可以参与演奏。

声音是天然的,但不是唯一的节奏。
呼吸不仅是声音,也是天然的节奏。
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是精准的鼓点。

节奏既在字面意义上,也在它之下。
同一个语句产生不同节奏感的人。
同一个节奏限定不了有人从中跳出来。

几乎都在说:你得有自己的节奏。
体验到不同的节气,就有不同的节奏。
不同于人的节操就有不同于人的节奏。


10
听我说,未开花的桃树林对着巨石说,
睁眼,睁眼,听我说,不要那么固执,
当你在我的枝丛里目睹我的存在。

啊,看!每一个经过我身旁的人
都蹑手蹑脚,想看清我为何在这里。
现在我还没有等到鸟鸣的时刻。

我按照我的节奏在酝酿绽放的时刻。
但巨石的怀疑总在打乱我的节奏。
幸好有人的出现,满足了我的虚荣。

巨石上可以刻下不灭的文字,
但我的树身上经不起些许的雕刻。
我的语法,我的告饶,人们还没有学会。

我出现在这里,一开始是一个象征。
但随后蹊径的形成改变了附近的面貌。
人们看我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人在我身上照一面镜子。
有的人找不到爱情找到我诉说。
我能模仿出现于此的人的说话的节奏。

我跟巨石说的悄悄话其实是人的心里话。
我把打发的时间披露在巨石的表层。
我已融化巨石的铁石心肠,却无人知晓。




情感逻辑

1
缩略句训练节奏,祈使句训练情感。
“此话当真”的每一次反问都带来逻辑。
人有七情六欲,词性也应如此。

折下一根树枝的人自有他的逻辑。
但这里要谈的逻辑是他的情感变因。
他为何要折下树枝?树枝为何要招惹他?

我们都记得倚杖听江声的那个人。
我们也记得带月荷锄归的那个人。
他们的形象被他们的情感贮满。

何以至此?首先从当事人的情感出发。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你总能找到其中一款。
将心比心有时候也是动人的一刻。

一草一木皆为师。但你学的不是
它们的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讲的
也不是它们心灵的周转,而是人的奋发。

谁把诗人扔在草木之间?等同于
谁把草木扔在人世间。一草一木皆为诗。
草木的激情是否充沛取决于诗人。

树枝折下之前曾在风中轻舞,但你
把它折下带回家却再也看不见
它的曼妙(唯留无情),这能怪谁?


2
在诗所塑造的通道中,人的感情
必须要有变化。但并不需要反复地变。
变一次足矣。有第二个进度足够。

但绝不是负心汉的那种变心。而是
情绪上、情感上、心智上的跃进。
赤子或君子就是要变成的人样。

即使此生已来不及成为一个君子,
但有变得更好的愿望就能生成诗意。
或冷静描述他人的改变,或内省

到自我形象去伪存真的变化出现。
变化的发生、进度的获取都可以
归结为情感上有一个可交代的逻辑。

原先如何,现今如何,未来如何,
时序上的安排就是情感上的调剂。
心潮起伏需要节与节之间衔接搭配。

一个在上文中沉默不语的人后来
开口说话,一个大话连篇的人后来
保持缄默,种种变化皆归因于后来。

情感上要给出一个托词或者解释。
感情上说得通,文法上也就通亮。
打感情牌的人每个手势都是逻辑。


3
诗人为何在诗中自述泪满衣襟?
泪人儿形象往往在靠后的位置上,
有此设计与预判,前文就有了皈依。

落脚点选择落泪之处,这是适宜的。
如果诗的末尾出现了一轮落日,
为此落泪,那就要格外当心。

落泪者形象拥有一份用法清单。
不是每次情到深处都要落泪,正如
不是每次等待都叫拭目以待。

如果发生了一个动情的进度,
除了落泪,还有什么能予以收敛?
这是验收的环节。这是情感无敌的时刻。

落泪催生了一个何以至此的前因。
一个有待改变的人正翩翩走来,走来。
他所走入的通道中有一个狭窄的出口。

他的身世他的经历做足了铺垫之后,
就会迎来一个感情升华的时刻。
情感之锚或抛或起都能算是新的开始。

实际上没有落泪但仍然可以写下落泪。
这并不算歪曲事实。而是为了给下文
一个保障。落实一个逻辑对谁都好。


4
如果要问,功不可没的都有谁,
山林中有一只泉眼,它的形成是个谜。
没人说得清它为何偏偏在这里涌现。

有什么用意?我们掬水而饮后问它。
它当然不会回答,也没有任何表示。
它的涌现不会因人言可畏而改变。

周边的生灵都感谢它的滴水之恩。
它从不会接受。乃至于后来众生
各取所需,习以为常,不觉亏欠。

直到有一天它突然枯竭。
人们才惊讶于多年来的蒙恩。
挖地三丈,再也找不到类似的源泉。

围坐在枯竭的泉眼四周。
有的人开始忏悔,有的人开始追忆。
依赖多年,如今生活顿失滔滔。

心存感激的人联想到往事一幕幕,
心生愧疚的人觉得世上再无好水。
他们的感情得到了一次清算与总结。

既是说给水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当众人走后,唯留一人跪倒在泉边。
他的喃喃自语,谁听了都会动容。


5
在誓师大会上,十八岁的青年
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潜能。他的誓词
是所有同龄人誓词的一部分。

离高考还有一百天的倒计时之日,
他读到他父亲写给他的一封短信。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他懂吗?

他在人声鼎沸中却不知为何在此。
等知道了这一天的意义,他已在
许多年后。今日复今日,今日之箴言

何其多哉!青年没办法分辨与录用。
希望有一个令他洒泪的场面与故事,
然后,一举拿下善闯独木桥的秘诀。

殷切的希望不能借助过去的叙事。
寄希望于过去不如铆足劲跨过去。
动辄动之以情不如以静制动。

这宣誓的一天即将成为过去,
随后的九十九天也是如此。
岁月的消耗不只是为了来到桥边。

彼岸成了悬而未决的下文。
致远路上三年参悟已被栅栏见证。
誓言起不了作用,就让欲望来报名。


6
情感是一回事,描述情感是另一回事。
情感发生在现实中,描述情感的发生
在诗的实践活动中,那是另一种发生。

描述它的人或许带来了不纯的念头,
或者那不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情。
要么是杂念,要么不直接。怎么办?

一段早年的情感被眼前事所激活,
如何跨越两个时点的物理障碍?
只需对着一块裸露的地大声喊叫。

感觉有什么在坠落,在飘零,在移动。
这就对了。情感的诸多形式就是
诸多动静,就是变化,就是你来我往。

记得一个人的好。既有好的形式,
也有记得的形式。两方面铺展开来,
定然会有一个顺顺当当的逻辑。

且别说情感是非理性的,不能用
逻辑来框定它。但描述情感的形式
恰恰是理性的。情感的定义也是如此。

有一个上下关系,有一个因果关系,
这就是逻辑的存在或存在的逻辑。
问他为什么哭了就是在问哭的逻辑。


7
没有人能帮你,在诗的行进途中。
唯有调取一个词所内含的历史和激情,
才能与人杰的才能混为一谈。

的确,当你意识到人杰出手了,
你就已步入了他们的行列。你的情感
是他们所积累的情感共同体的一部分。

情感的历史化总是在召唤你,吸引你。
有时你执拗不听,想走自己的路。
可关于路的观念仍然为人杰所营造。

没有人能帮我。这是一个心理暗示。
这是一种情感启动的机制。实际上,
只要你积极行动,人杰都会伸以援手。

你想在诗句中投放孤独的情绪,
帮你的人都会隐退,任你独自品尝。
当你想要个转折,转折就会送上门来。

戛戛独造当然能彰显你的野心和实力。
和光同尘又未尝不是最大的怀抱。
该如何想象共同体因你焕然一新?

反过来问:我又能帮到谁呢?
这才是情感上的关键一跃。
没有哪一种情感如此炽热,善于给予。


8
情感起起伏伏,自有定数。
其轨迹的生成亦是结构力学组成部分。
情感撑起的框架常常为人所漠视。

单一情感的生与灭可以在诗的通道中
尽情演绎,但它又不仅仅是它本身,
还是情感模式的参与者,自性之中

兼有他性,个性之中见共性。
既可从生灭中看到一条情感的灰线,
又可从起伏中看到更多情感的次第。

诗中人突然落泪了。眼泪确实好使,
但往前可以窥见落泪的成因,往后
可以清点催人泪下之后带来的便利。

就他所处的那个环境不落泪不行。
落泪成为了情感链条上的必然一环。
泪人儿成为了必须给定的自我形象。

稍后位置的确可以破涕为笑,但是
破涕为笑不在诗中出现也未尝不可。
两行热泪如风如露如雷电不可收拾。

不要问他在风中为何满面泪水,
也不要问雷电之夜他为何热泪盈眶,
更别提人在歧路为何洒泪在草叶上。


9
小广场上有一棵壮硕的树,迎风招展。
每一根枝条,每一片树叶,都参与了
风的建设。动了真情的树格外动人。

我无法参照、模拟、置换出这份真情。
风止之后,这份真情将如何继续发展?
暂且不顾,我看重枝繁叶茂的结构。

我要的不是枝叶之中涌动的真情,
而是诉诸真情的结构力学。人的真情
不必近似于树的真情。但真情的结构

完全可以一致,为此可以相互借鉴。
真情在流露,真情在加快,真情在
与不在我们在树底下能明确感知到。

但如果我们不用心,我们感知不到
真情结构力学,一种奇妙的回溯机制。
真情隐没之时,结构仍在枝叶间闪烁。

黄鹂度结构,你看见了吗?快看。
它是替人在巡视,枝繁叶茂的形态
变成日光中的倒影,结构仍然紧凑。

纵使你看不到结构在流泪,但轻弹它,
你总能想象到一个泪人儿沉静于树下。
树的结构珍藏了路人的悲欢离合。


10
大雾弥漫,不远处的山峰消失了。
然而关于山峰的印象与形象并未消失。
凭借经验,且不说信念,山峰仍将重现。

即使没有雾,即使我们不面对山峰,
我们的脑海中仍然有山峰的轮廓。
准确说,我们的记忆中有山峰的感情。

一座山的感情从何而来?为何永存?
正是因为我们写下了关于山峰的诗。
与其说山峰储存过我们的视野,不如说

诗保留着我们抵达山峰的种种视线。
在诗中有另一座山峰,牢不可破。
我们关于山峰的观念和情感皆因

另一座山峰的存在而经久不息。
无需赘言去证明你对山峰的情感
有多么炽热,你的诗已经坦露无遗。

但你也要深刻意识到,你的诗可能
到不了山巅。或者说你的诗没有
山的高度,就不能匹配山峰的情感。

你不能趁乱在诗中撒下一阵迷雾,
妄图遮蔽自己拙劣的表现,这是一种
虚假的情感,会导致山峰的情感失真。


11
在楼顶上抒怀,与在楼梯上表达
应有所不同。置身于上楼的状态之中,
与搭电梯下楼去,这是两条不同的路线。

情感可能相同,但选择的路不同。
选择的路不同,情感演绎也有所不同。
同与不同之间,真挚程度不变。

无论身在哪里,都朝向真挚进发。
从不真向真进发,是一种真诚的表现。
从少到多的跃进,这是一种神奇的加法。

感情之真向语言之真进发,
语言之真又向真理之真迈进。
给一个逻辑,步骤就熠熠发光。

与其问一个人的情感为何走到这一步,
不如认可所有的情感逻辑都遵循了
去伪存真的戒律。过不了这一关,

其他的都免谈。即使纯真的诗人
一开始就不失之于真,但别忘了
真的三部曲仍需要努力地去演变。

当你在楼顶踱着真切的步伐,
这仅仅是个开端。始于喜悦,
这才是接管所有立足点的发轫之初。




尾声

他终于出现了,这只是一个消息,
而不是诗的尾声。他如果是一个救星,
安排在最后亮相,这只是一个策略。

没有救星,诗也会拥有自己的尾声。
寄希望于救星,就是寄希望于转折。
所有的转折都是文法运动的一部分。

他到最后都没有出现。不是一个
好消息,却可以是一个好的结尾。
但在诗的末尾最好不用最后这个词。

你完全可以试一试,将最后这个词
用在诗的第一行。所有暗示结尾的
信号都不可信。切勿盲从它们。

幸好我没有这样做。这是诗人的本色。
没有什么不可以在结尾出现。没有谁
能阻止一个新生声音在末尾才出现。

在已经认定了末尾之后,你仍然可以
再写出一行或一节。终于智慧的告诫
会让你停留在圆润的边界形成之际。

自上而下的运动是往返不止的运动。
一首诗的结尾往往是另一首诗的开端。
诗人日日夜夜培养的是气势与气量。

2025年2月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