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传习录》有得
王阳明并不同意人从某一刻起
就开始有了良知这样一个说法。
至诚无息,良知恒照。这是他的定论。
看起来没有了,但并不是真的没有。
看起来萌发了,但并不是原来没有。
若一个人说从某一天起他拥有了良知,
只是说他在这一天重新找到了
自己原先就有的良知。为了突出
这一天的意义,他想象自己
获得了重生,但良知是不必重生的,
本来就有。良知是心的本体。
从没有听说哪个人一生下来没有心。
心之所在,良知所系。
但这里的心也不纯是指生理意义上的心。
动心或不动心,这里所说的心
要比五脏六腑中的那颗心更广袤。
一个人说他的心停不下来,这是恒动;
一个人说他的心停下来了,这是恒静。
恒动与恒静就是恒照。动与静
之间的恒定性就是良知。动趋向静,
静复返动,这都是良知运行的表现。
你看到了良知在运行,你就是真诚的人。
那一刻,你会意识到至诚之力生生不息。
林中分别
竹林有三棵竹子挨得最近。
常年都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其中一棵竹子认定自身节气
如同它的同伴一样高超俊拔。
友谊坚不可摧,眼界不分高低。
可有一天它被砍伐要脱离竹林。
最后在梢头向两位老友告别。
倒地一瞬隐约听见幸存者讪笑:
我们中的弱者终于倒下了。
不想倒下的竹子干脆倒下。
得知为何被选中而获新生。
无人
从口腔医院出来
到附近药店去买消炎药
没有人注意到我进去了
对我的身体都不关心
也没有人看见我出来了
然后下一步要去哪里
忠告
将你最大的愉悦保留在
创作始末所形成的进度中。
毫不松懈,暂不张扬。
命不交给作品完成后的流通环节。
心不觊觎一个扬名立万的时刻。而是
将愉悦尽数寄托在创作进度之中。
可预见的大功告成带来的愉悦
已均匀分布在每每精微外。
替黑格尔写首诗
要有耐心,一方面,这是说,
必须忍耐这条道路的辽远,
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这是说,必须在
每个环节那里多做逗留,
因为每个环节自身就是一个
完整的个体形态,而且只当
它的规定性被当作完整的或具体的
东西来考察时,或者说,只有
当全体是在这种规定性的独特性下
加以考察时,每个环节才算是
得到了充分的或绝对的考察。
中秋将至
锦绣大道宜阳二小门旁,经过它,
就是在经过自己的中年(而不是童年)
所必经的不必去数清的几棵桂树
准时散发出中秋将至的香气
带来心境悄然改善之后的一扇门。
第一次是改善,第二次在改观,
然后还有第三次以不变应万变。
但不会有更多。也不必占有更多。
时日有限,中秋将至也将逝。
不是沉浸在未来有限的惆怅
或往日凋零中难以自拔,而是
不以停留的、显眼的形式爱惜每个现在。
不可多得的桂树(这报时的天使),
不可复现的现在(这里才是灵肉之所系),
合力推导出不久以后会有怎样的中秋。
最后一个人
太初有言。早听说一个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失去了性命。生理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世上最后一个还认识你的人
也离世了。整个人类再没有人认识你。
第三次死亡就是你的一切痕迹、作品、
故事、传说统统化为乌有。人间蒸发。
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这怎么可能?
永远有个期限,认识你的人也有上限。
除非有陌生人加入进来,说想认识你。
并苦苦追寻你的痕迹。你的作品就是
最深刻的痕迹,如果你正是一位诗人。
只要一个新人接触到你的作品,复活
就以俘获一个新鲜灵魂的心弦的方式
出现了,这个人延续了你作品的生气。
生前寂寂无名的诗人凭什么大放异彩?
第一次死亡之后,离第二次死亡来到
还有漫长岁月。第三次死亡遥遥无期。
其中确有不少复活的机会,既取决于
祖坟冒青烟,子嗣香火旺,也取决于
从你的肉身分离出却又属于你的存在。
如果你正是一位诗人,可以通过寄托
在语言中的诗唤醒使用同一语言的人。
你的诗被使用得越频繁,你就越自在。
同胞们都觉得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于是,他们不假思索地当你是自己人。
除非你的同胞都不在——这怎么可能?
不再以血缘的名义要求他人牢牢记住,
也不以许诺更多好处的方式引诱人们。
仅是看似毫无用途的诗才够得到灵魂。
关键时刻人人都触摸灵魂。灵魂即诗。
一步之遥
山那边雷声阵阵,
乌云密布。天快要
塌下来的气势已成。
但这边仍然是
另一个样子。老样子。
街上的人们很从容回到家。
因为回到家很顺利,
没有感觉到天要塌下来,
需要人顶着。
其中有人探出窗,
感觉到有劲风刮来,
收进衣物,
瞥见压城的乌云。
庆幸自己得上天眷顾,
提前一步。
女主人脸上挂事,
晚餐未尽欢。
主宾惜别于无谓中。
阵风颂
如果不下楼,你就不会遇见这阵风。
反过来说,这阵风也不可能遇见你。
但智者说,即使遇见风也没什么特别。
不遇见和不下楼也是一个得体的选择。
下楼以后,楼上可以远眺的群山起伏
在你遇见风的时候,不可能同时看见。
更何况,次日你在同样的时间下楼去,
那阵风,曾为你而生动,不见得重现。
且不管那么多,回到刚起的那阵风。
就在此时此地,与风出双入对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