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代三诗人(韩东+陈先发+臧棣)探讨“每次”的用法观念
讲义要点:
❶笼统性是一种风尚。当代不少诗人都沉浸在笼统性中而难以自拔,其中有一部分诗人不曾主动去与笼统性搏斗,缺乏机缘去反思笼统性作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笼统性影响力的生成机制缺乏高度自觉,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反思的契机。
❷每次、每当、每每、经常……这一类的普遍性感受用词、横跨多个时日的心灵启动机制到底有一张怎样的用法清单?哪些情况下诗人会浑然不知地用上这些弥漫着笼统性色彩的副词?
❸“每次”与“有一次”的关系到底有哪些可理解的形态?“每次”是一种量的积累,是对日常观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态的反复体验,是对于一种规律性的把握,“有一次”则作为一个特例,从事发链条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个别现象,并导致量的积累出现一次质变。
❹“每次”的致幻性与盲目性,“有一次”的真实性与突发性。“每次”中包含着“有一次”,“有一次”成全者“每次”,相互奔赴,相互塑造。
❺写作的起点或锚点:是不是每一次灵感来袭都起源于“每次”(强调一种经验的累积,增加说服力,并将其视为真理的探寻、真相的把握、真谛的总结,而“有一次”仅仅是作为一个立等可取的例证随时待命?什么时候“有一次”会反客为主?什么时候“每次”与“有一次”被另外一个说法降维打击?
韩东:城墙
坐在出租车上,
绕着古代阴暗的城墙
转了一圈又一圈。
每次经过城门时
都有灯光一闪,
过去后,
思想随之暗淡。
陈先发:自然的伦理
晚饭后坐在阳台上
坐在风的线条中
风的浮力,正是它的思想
鸟鸣,被我们的耳朵
塑造出来
蝴蝶的斑斓来自它的自我折磨
一只短尾雀,在
晾衣绳上踱来踱去
它教会我如何将
每一次的观看,都
变成第一次观看——
我每个瞬间的形象
被晚风固定下来,并
永恒保存在某处
世上没有什么铁律或不能
废去的奥义
世上只有我们无法摆脱的
自然的伦理
臧棣:连翘简史
湖畔的连翘,全然无视
大流行的禁令,依然保持着
心灵的颜色,一直艳黄到像是
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世界的空旷
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
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
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
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
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
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
退一步,十秒钟的间歇真的能成就
一次神秘的沉浸吗?时间太短了,
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
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
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
2020年3月23日
木朵文选
《论笼统性》选段:
“每当”所对应的情感或意象的笼统性本身没有对错/高低之分。问题出在使用他的人身上。如果他只是偶尔为之,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它,这就没什么可挑剔的了。但如果他的情感模式、叙述方式和文法结构叠进的趋势总是按部就班地、如出一辙地使用它,利用它,甚至说糟蹋它,那就是很成问题的观念基础了,确实值得好好反思一下。“每当”的常规使用往往从两个角度可以反观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其一,他没有尊重思想或写作的当下时刻,而是流转于一段时间以来叠加的时间形象之中,沉湎于时间万花筒中,看起来意象取之不竭,但实际上方向不明、随意性强,因为他所面对的时间观念是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简言之,时间形象在他写作的那一刻并不清晰,棱角不分明;其二,在空间上他没有给自己留足一个明确的位置,也没有余地,他更喜欢的是那个经常出现的事件的花絮以及出现在同一条路上一致的自我形象,对于突然出现的自我变化或兀自独立的超然自我,他不感兴趣,也不给面子,在文法结构的推演递转中突然迷失了自我,在诗中说话的人并不是自言自语的那个人,而是一个笼统的、五官模糊的人,概言之,这不像是一个真实存活的人。如果我们在有可能陷入笼统性趋势的写作进程中,突然意识到“每当”的紧急性使用这一现象,就会更为理智和全面地审视正在写的这首诗自上而下发展着的文法结构中哪一些因素、力量是熟面孔,哪一些是例外情况。这种生熟区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