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DeepSeek三个问题,它回答得非常精彩:
这首诗的第一个理解的难点就在于,诗中诗人将画上的那个女孩当成木乃伊来看待。木乃伊太古老,历经沧桑,但这个女孩却很小,为什么将这个女孩看成了木乃伊?诗人在这里是否要做一个时间跨度上的跳跃,比如想起了年老的母亲形象?
随后,诗人谈到了由画中女孩的那张脸想到了木乃伊,进而还想到了自己夜里醒来在枕边看见了一张脸,这就是作为童年的自己看见了自己母亲的那张脸。这里所说的“半夜醒来”是否针对的是诗人的童年时代?(亦或是时届75岁的诗人,也是一个老人,在当下的一个夜晚醒来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脸?)因为胆子小,晚上醒来了,然后妈妈在身边看着他,呵护他,从而带出一个母亲的形象。
“相遇在童年的领域”这个说法可能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也是诗人设计的一个逻辑立足点,因为画中的女孩就是一个童年状态,而诗人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唯有将自己置入早期的童年之中,成为母亲心目中的一个孩子,才能重新体会母亲给予的爱,才能为这首诗找到一个最坚定的尾声。关于爱,关于触摸,关于母子关系,这首诗的目的就是借一个女孩的形象将自己拽回到童年之中去重温母子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