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范剑鸣: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读三子小长诗《堪舆师之诗》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8-11-18  

范剑鸣: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读三子小长诗《堪舆师之诗》




  记得三子年轻时说过,诗歌要用八行来完成。当他用一百余行的小长诗来完成《堪舆师之诗》(刊于2018年《花城》第五期)时,我察觉到由于阅历的增长和写作上的晋阶之愿在相互作用,让他的观念进行了自然调整。但如果细察这首长诗的章节结构,这种调整并不是突变的,十四节就像十四个漂亮的水漂,每一个单独看上去仍然是一曲小令,从写作修辞的展开和意义结构的完形来说,它们保留了三子简洁圆融的习惯——当然这不是说它们是独立的、并列的,这容易跟组诗混为一谈。事实上,这十四个乐章像水漂那样跳跃着、递进着,在不断的书写中完成对一个尘世角色的再造,一次天地人生的参悟。
  无论是题材的独特性,还是体式的空前性,《堪舆师之诗》都是三子写作的一个超越,即所谓的阶段性成果。而题材和体式往往是相互纠缠,换言之,这种长诗写作的冲动,并不是诗艺寻求突破的结果,更主要是人生思悟的总量迭加必须有另外的释放,就像乐山大佛的雕塑者面对山水人文而有的欣然创举。月光流水,乡村大地,悲欢离合,风云际遇,生死无常,这些三子早年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物事,突然被一种叫“堪舆”的人类神秘活动叫住,集合,聚变。这首诗无法在青春期写作中完成,只能是中年人生中触发,然而这个题材也只为那种喜欢细究天地人生的诗人带来诱惑,是献给“不惑之年”的一个可惑之物。
  堪舆师这个题材,不是那个诗人都敢触碰,至少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它是稀缺的,最初看到三子的诗稿时我甚至充满担心。不敢触碰,不是人们对这个尘世角色没有认识、没有接触,恰恰相反,人们对这个尘世角色有太多的习见,在官方和民间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唯心和唯物的鸿沟,迷信成分与东方玄学的交织,已然把社会人群进行了坚决的分裂,然而又由于观念习俗的柔软性,它进一步构建了对立统一、浑沌莫辨的社会形貌。事实上,与医生、教师、工人、农民、科学家这些有先天清洁度的社会角色不同,神婆、僧尼、术士、占星家、算命师、堪舆师等等,这些尘世角色不但没有功用的清洁度,更没有确定的合法性,但他们又如尘埃一样充塞着人世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生死观念,影响着精神文明的走向。与西方明确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的信仰只有一些泛化的文化观念,既有儒、道、法之类的社会哲学,又有易、巫、释之类的神秘思想。这些东方资源,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古典诗歌中寻仙访道之事、佛家玄学之言也随处可见,但这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反面,在今天处于被解构的位置。
  无论中外,无神论观念慢慢成为现代文明主导。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在《他们的一个神明》中,塑造了一个下凡的神:“当他在拱廊下消失,/溶入阴影和晚上的灯光,/走向那个只有在夜里才去住的/区域——那儿全是声色犬马,/有各种各样的销魂和欲望——/他们会搞不清他到底是他们中的哪一个,/以及他为了哪种可疑的快乐/竟然从八月的天庭/走到舍勒夫基亚的街上。”卡瓦菲斯通过惯常的虚构人物手法,把“变成不朽”的神明拉下凡尘,从天庭拉到“声色犬马”的大街上。同样,作为现代文明的寄居者,中国现代诗人当然也会面对这些话题,但大多是泛泛而谈,作为一种命运的慨叹,一种神秘的无解,一种美学的背景,而对于具体的社会角色更不敢细究和深入。正如西川在《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所言:“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显然,三子在现实生活不断受到“堪舆”这种神秘事物的触动,他当然知道“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但他试图在诗歌中至少要表达这种神秘的人生体验,呈现新鲜的天地体悟。这显然是一次危险的表达。与卡瓦菲斯《他们的一个神明》的虚构不同,三子由于表达主旨的需要,他着意的是现实观察,他要完成的天地参悟不是高蹈无际的,脱离世俗的。当然,如果他只停留于叙事,他能把见闻的“堪舆师”轻松地记录下来,而这确实就是长诗中的一部分。在一共14节的长诗中,叙事片断分别安置在2、6、7、10、11五个小节中,这些叙事片断分别是记述三子人生中“堪舆师”的真实印象,主要角色是一个堪舆从业者——房叔,另外附带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传说的堪舆之祖杨救贫,一个是略通风水的父亲。叙事部分把诗人成长的人文场域作了简略交待,有少年所见房叔的转悠(第2节),有青年所见的人间传说(第6节),有父亲对堪舆风水的恪守嘱咐(第7节),有房叔指教祖上庐墓的改选(第10节),有对房叔人生命运的观察(第11节),表明诗人在现实人生中一次次面临神秘力量的诱惑或困惑。
  如果单独把这五节独立出来,也是一首叙事性的乡村诗歌。而且这就是当代诗坛中泛滥的实录式作品,它们的情感维度要么是貌似反讽的零度写作,要么是自我沉溺的乡愁乡情。但这些,显然不是三子所要的结果,因为不论从那种维度上走,这都是一个危险的取向。他要为“堪舆师”立像吗?这样会自设陷阱,对堪舆活动陷入辩论之难。事实上,这也是我初读诗稿时的担忧所在。我刚刚在一篇散文中记录风水师带来的乡村困惑。理想中的堪舆,是一个指导生死命数的大师,是为生者死者选择居所归宿的风水先生,是指导命途规避风险的民间神使。且不说这里究竟存在多少科学成分,现实的堪舆师存在两个无法分割的目的:谋生和谋学。由于存在大量莫衷一是和各说各论的混乱,自古至今人们都无法厘清他们真实的面目和用心。如果从这个俗世层面为“堪舆师”立言造像,显然自找难堪。
  当然这是就诗歌写作而言,在小说写作中就不会,因为小说只需自然呈现尘世人物的活动,就能抵达社会的深度和命运的诡异。无论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那个与新社会不兼容的神婆,汪曾祺《受戒》中佛门的世俗化图景,还是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个在当代城乡游刃有余名气如雷的算命师。事实上,小说家李佩甫面对这“算命师”这个角色也颇下了些功夫,他阅读了自古至今各类易学命相风水之类的文献,发现这条斑驳的文化长河并没有科学性的定论,各种观念观点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打架的。这其实也是人类各个领域各种思潮的共同风貌。而作为诗歌,显然必须避开这片荆丛之地,似乎并无可省思之处。当然,出于乡村生活回望和亲情人物的记述,未尝不可,但这种乡村人物其实在三子早年诗歌中已经频繁出现。题材和写法的复重,当然是诗人所忌。从这两个维度上看,三子《堪舆师之诗》是题材上和思想上的一次危险“逆行”。
  事实上,三子在诗中真正要表达的,是通过神秘的堪舆现象,达成对天地的一次参悟,对人生的一次求解。三子在诗中呈现了两条推进线索:一条是实的,即如上所述的人物叙事,另一条是虚的,即古籍文化的精神原旨。这就像我们面对中医,我们既相信中医有着博大精深和科学合理的一面,又确实看到现实生活里中医误人的一面。这是两个背离的视角,两个认知互相吸引又互相抵制。诗人并没有把风水先生看作一种谋求生计、可笑可恨的俗世角色,当然也不可能真正视之若神明,他只是一次次要表达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好奇和窥探,他其实是再造了另一个“堪舆师”形象,一个理想化的文化符号、一种形而上的尘世角色,一种对未知世界不断探求的精神努力,一种人类对未知之境的无穷靠近和不懈抵达。这个主旨在第四节全面呈现,以惊人之语提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心里,都坐着/一个堪舆师”。显然,这个“堪舆师”非俗世意义上,而是精神意义上,不是为生计而糊弄民间的怪异人物,而是为美好之境无限努力的夸父、西西弗斯、唐吉诃德,这个角色可以落实到现实人物,就是叙事部分的乡村记忆,可能无关生之计,但有关生之理:

作为一个神秘主义者
他身体的罗盘里
藏着隐约的星辰
藏着山脉、河流的走向
藏着子丑寅卯,甲乙丙丁
藏着金木水火土和伏羲八卦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的一生
都在路上

即使做梦时
或许,也不曾终止
对明日的推演


  如果我们把叙事部分剔除,同样是一首优秀的述志之作,甚至这第四节就已经把“堪舆师”形上之意全部完成,达到了三子早年所述的“用八行来完成诗歌”。但是这首长诗显然还有另外的目的,在叙事和思辨中,还有另一个表达空间。就像广阔的星空里,神已把星辰布置好了,月亮也布置好了,云彩都有了,我们当然可以把焦点放在星云上,但我们不可能忽视天空。《堪舆师之诗》叙事部分的尘世人物就像星辰和明月,言志部分的思辨就像飘忽的云彩,但这背后,我们还必须关注那广阔的、虚无的天空,这是人类和宇宙的沉默之处,是诗人心灵扩散和寄寓之处,也就是诗中的空白,是诗人对人类命运和人生走向的求解和无解,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感叹。
  《堪舆师之诗》,既不是叙事之诗,也不是咏物(写人)之诗,而是走心的述志之作,是借堪舆之事言生存之谜,充满佛家的思悟。开头诗人即从“古籍”(先在的传统的文明)出发,探索这样一个尘世角色的存在:“古籍里,他是一个泛黄的/词汇,夜静处/却映出月亮的微光//微光中,他的行迹/隐于山川。衣衫模糊//而面目/尤不可知”,这成为全诗的基调——对不可知事物的靠近和领悟。这条心理线索,是非常明显的:“他说的话/我一句未懂”(2)、“不惑之年已过/我依旧未懂//只因我/一直身陷其中”(3)、“山川有星宿之形/我有不解之心/一度沉迷于阴阳之间的无声交谈”(5),直到最后以梦证心:“梦中的乡间小路上/和他再次相遇”(14)。在这条心理线索中,诗人不只是迷溺于无解之惑,更沉浸于天地之形,塑造了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从而把“堪舆师”落实为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山河故人”,充满诗意的神秘:星辰与丘陵互相对应,大地之上风吹水流,生与死在不断转换,而“他”(堪舆师,也是我,每一个普通人或艺术家、每一个完美主义者、每一个神秘主义者)行踪匆匆,细究天地又隐于山川,被一只吱吱响着的罗盘操纵着,测度世间之事和天地秘数。
  显然,这不是一首叙事型长诗,而是一个沉思型作品。它的出现,至少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写作启示。首先,是诗歌的神性,特别是对东方资源的利用。在话语资源和思维品质日益西化的诗坛,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个题材的动人之处。在诗歌的写作上,海子是一个学贯中西而又愿意自动保留东方资源/素材的诗人。且不说他的长诗中对庄子等先贤和东方神话的重塑,在意象用语的习性上,他也另有一手。海子在一首叫《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爱情诗中,他把“菩萨”称为爱神,而不是取用当时泛滥的西方爱神名称:“我们是装满热气的/两只小瓶/被菩萨放在一起/菩萨是一位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对东方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形象的再利用,应该是值得中国诗人注意的一个取向,在西化与本土化之争中,这是一个可以融合的地带。其次,是诗歌的形上,特别是对俗世认知的纠偏。很明显,他打破了我们俗世人物对“堪舆师”这个尘世角色的“固定反应”,即“读者对于文学中某一个情境、题材、词或字,站在习俗或习惯的立场上,笼统的未加考虑的反应”。陈超认为,“优秀的诗人总设法在作品中,提供一种有发现的、有价值的意向,读者加入这种意向,产生类似的共鸣、对话”(《中国探索诗鉴赏•附录》)。三子没有陷入俗尘功用的辩论中,倒像是一个大反转, 恢复了“堪舆师”的本来意义,并且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与他精神上相通。这个形上之法,出色地解除了我们对这个题材的担心和困惑。再次,诗歌的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平衡,是诗歌成功的关键。这首小长诗没有纯粹记实,也没有纯粹纵议,而是在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中,做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是一种“反身抽象”的手法。“一般的抽象活动是将认识对象的性质、形式从内容中抽象出来,以达到对客体实物性质之认识;而反身抽象是对主体的活动及图式的协调进行抽象,以求达到对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反身抽象是主体的建构活动,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惟是对简单反映,亦可是对主体活动不断进行反身抽象的结果。”(陈超《中国探索诗鉴赏•附录》)我们在小长诗中,可以看到关于堪舆的现实人物与文化形象互相呼应,表明人文成果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三子的这首小长诗,不但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有着回归本土的取向,在诗歌手法也有一定的呼应。中国古诗有歌行体、自由体之体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杜甫《北征》中,都有借人借物借景述志的传统,李白的游仙诗,没有停留在塑造仙人仙境的形象中,而最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发一通感慨,什么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琵琶行》虽然写歌女身世,却落在对自身漂泊的感叹上。《北征》记途中见闻,关切的还是自己的精神阅历。但三子明显没有停留在传统吸引上,作为有着现代诗歌质地的作品,长诗更体现在沉思和思辨的品相上,明显有一种西方小长诗“理性”与“情智”风格,如里尔克的《杜依诺哀歌》、茨维塔耶娃的《山之诗》、瓦雷里的《海滨墓园》等所呈现的风貌。当然,三子小长诗的整体语风仍然保持了他早期诗歌的特色,文白结合,轻松沉着,口语与书面语互相服务,全无晦涩却不乏韵味。
  三子诗中的堪舆师,让我们不得不对人间任何一个尘世角色或民间语辞重新审慎起来。就像韩少功在《马桥词典》所做的,要用历史的想象力和现实的穿透力,认真抚摸和推敲生养之地的语言成果。在民间语文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开发的神秘领域,“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但趋近之心正是诗歌写作的动力和魅力。



堪舆师之诗

▲三子


1
在古籍里,他是一个泛黄的
词汇,夜静处
却映出月亮的微光

微光中,他的行迹
隐于山川。衣衫模糊

而面目
尤不可知

2
少年时光,我
曾在村头的大樟树下
见过他

一群人围着
在村子前后转悠。他说:
坐北朝南
他说:前朱雀后玄武

他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叔
不爱农事,好远游
十年后,他于不可知处

归来。他说的话
我一句未懂

3
但是,须知山河多崎岖
万物的秩序间
自有秘数

不惑之年已过
我依旧未懂

只因我
一直身陷其中

4
每个人的心里,都坐着
一个堪舆师

作为一个神秘主义者
他身体的罗盘里
藏着隐约的星辰
藏着山脉、河流的走向
藏着子丑寅卯,甲乙丙丁
藏着金木水火土和伏羲八卦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的一生
都在路上

即使做梦时
或许,也不曾终止
对明日的推演

5
山川有星宿之形
我有不解之心
一度沉迷于
阴阳之间的无声交谈

而长江以南,哪一处丘陵
没有过村庄
哪一个村庄的丘陵地
没有隐埋过
先人的骨殖

风吹过
生地成了死地
水流过
死地成了生地

6
邻县三寮村,据传
唐末时,救贫先生住过

于是
他们怀揣着
世代相传之术,从故乡的
风水出发,足迹
踩遍长江南北

天地之秘,由他们的口中
道出

唯独对自己
至老一无所察

7
老家的土坯房推倒后
父亲站在瓦砾上

父亲说:
新建的房子,要顺着老地基

我的父亲,今年
已是八十一岁
他耳有点背,但眼不花

年轻时,他做过泥水匠
结交过走江湖的人
他略通风水
他一字不识

8
但是,须知万物的秩序间
自有秘数。堪舆
不仅是生的学问

暮晚时刻
我在某座墓地边走过

我的耳边
总有一只罗盘,吱吱转响

9
在古籍里,他是一个泛黄的
词汇。在轮回中
他是一个秘密的囚徒

形与势,动与静
阴与阳,有与无
最好的居身
和葬身之地,永远在别处

窗外
春风不语
只管在人间翻书

10
清明将至,我的远房堂叔
又回到村子

他说:
祖父祖母的坟穴
浸了水,老人的身子全湿的
“你们梦见了没有”

忆起有一夜
那隐约的影子,我被突然的
惧怕,一把攫住

择吉日,整葺好坟穴
远房堂叔
又离开了村子

我老记不清
那,是哪一年的事

11
关于我的远方堂叔
此处
再补述几笔

其幼时
家贫,少有饱时
不知遇何人,习堪舆术若干
后周游四方

晚年返乡,颇窘迫
花甲未满而终
因其终身未娶,被族人
草草葬于后山之地

未知生
焉知死
也许,正如是

12
所谓堪高舆低
不过是
风水轮流转

万千星宿,在头顶高悬
长江以南的丘陵间
自有灯火闪烁对应

未知近
焉知远
也许,正如是

13
而他的衣衫和
面目模糊。他还在路上
走着

在风和水的
流动中,他是变幻的山川
沟壑

是城池,屋宇,门户
是某个
不可求证的谶语

是某个
徒劳的愿望

14
有一日
梦中的乡间小路上
和他再次相遇

问他,因何来
他不应
问我,为何去
我答不出

罗盘
吱吱地响——

一觉醒来
春风已不在耳畔
春风
不知在何处的人间翻书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