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应江离《江南诗·诗人读诗》之邀:点评七首诗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7-07-01  

木朵:应江离《江南诗·诗人读诗》之邀:点评七首诗




毕加索画牛
金辉

后来,生产队里的牛越来越少
毕加索笔下的牛也越来越少
他笔下的线条像他的眼光一样
越来越挑剔。他先是省略了
牛群背后的树木和凉荫
接着又省略了队里的土地
而后几十头的牛群只变成了
一头。一头牛的旁边又省略了
牛车,和牛车上挥鞭前进的队长
队长感到有些心惊肉跳
他说:毕同志,画牛可不能误了
生产啊。牛的本分是劳动,如果
不去劳动,那它只能是一砣牛肉
可是毕依然不顾不管,他要让
一头牛改变它的本分,变成另外
一头牛。最后,队长在画布上看到的
只是一头牛竹制的构架。他忽然
想起这正是他丈人手中糊制
一头纸牛的过程,只是过程相反
为了这一惊喜发现,他顺手
从毕同志的颜料桶里捞起
一把稻草扔进了牛槽

  诗起步于“后来”(以及稍显急迫的三个“越来越”)这个关键词,强调了一个转机、改变,情形不同于以前,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诗打算去处理一下的目标:“省略”这个关键词承接了一个介绍现实窘况的义务。生产队里的“毕加索”只是一个不同于田间劳动者的劳作者,借用一个有名的画家的名头既可以一步到位说明这是一个在画布上劳作的特殊个体(他的“不管不顾”造成了就近权势的“心惊肉跳”),也暗递那毕加索画风式的生活的抽象与怪诞。当然,这首诗中最醒目的成分/角色是“队长”,基本上通过此人的感觉与视觉来说明画布上有“另外一头牛”(不同于可见之牛),诗也有赖这个被画布省略的人如何在画外来凸显诗所需的时代特色与个中滋味。


有争议的地带
金辉

土地荒蛮的初期往往被允许开垦
犁铧延伸到的地块收获的粮食归由自己
更没有税。我父亲被激励着
把犁铧斜刺出还几垅。一个春天
邻居家也如法效仿。但是
有几条垅遇到了一起。这容易引起
争议。最后,他们相互妥协了
任凭荒蛮。第二年春天长出了
榆树的毛丛,也得到了期许的谅解
在塞浦路斯,像瓦罗沙(地名)一样
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有争议的地带
木槿、夹竹桃和丁香花漫山遍野地开放
艾伦·韦斯曼记者在《新闻周刊》中写道
即使房子也隐没在无边的花丛中

  这里有两块“有争议的地带”,一块由“我父亲”在附近耕耘着,一块则需要诗人远眺而来。当我们需要在诗中摄入一点时事的热浪(或称之为“诗介入现实”的需要)时,往往,先要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在这个前戏中,主题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甚至能够独立成篇。但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放眼远眺,就有可能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有争议的地带”这一写作憧憬拽入其中,变成一次不同地区主题相似的二重唱。诗舒舒服服地盛放下这两块地。而读者已经不再反顾二者到底有过怎样的接壤方式,好像诗这般耕耘,同时在两块地上耕耘,交相辉映,并不会引起读者的争议。这已变成一种常见的写法。


词的清亮
雪迪

如果土地生长
太阳是一只含金的钟
我们想着爱,在疲倦中
走动。如果太阳

是只钟,纯金的钟
河流是回家的犟孩子
我们每天等家人的信
数着年头。如果河流

是犯拧的孩子
在不是家园的泥土里
较劲的一群孩子
我凝视上升的黄瘦的月亮

银下面转弯的麦田
听见对称的钟声
远处的大地,在黑暗里
朝向我,突然一跃

  “如果”与“是”为这首诗提供句法逻辑,而“太阳”、“月亮”都紧密围绕这个关键句子——“河流是回家的犟孩子”——润色、着调,“土地”、“泥土”、“麦田”和“大地”(类似的还有“金”/“银”、“犟”/“较劲”、“想着”/“数着”、“凝视”/“听见”)高密度地在句群的不同位置上显现,其实为这首诗所需要的时空转换(诗人渴望着一时之间调动不同时期的人生记忆)竭力奉献意象得以活跃起来的场景。简言之,这首诗在有限的场景中借助词性的切换(一词向另一个近邻之词的邀约)、句法结构的装卸组合(比如诗的第二行与第五行的关系)来兑现赤子之乡愁的书面化、唯美气息。


肖像:献给马尔克斯
蒋立波

第一次,不眠的星辰认可了你的长眠
你使用过的魔术仍在迷雾中闪烁
那张服膺于虚无的脸上,曾密布城镇、山川
以及永恒的悲伤,灾难的风暴中哭泣的
野鸭。迷宫已让你厌倦,你只渴望成为一种
元素,成为世界的本质的一部分
成为你从未写出的一本书中隐匿的文字
像岩石内部的淙淙流水,只为神捏出的嘴唇准备
你躺在贫穷的尘土中,尘土一般安然
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空出来的一行
士兵笨重的皮靴再也踩不醒你的梦
唯有你留下的声音,还在书页里呢喃
你派遣的影子还在墙壁上读书
你用心血喂养的蚊子,在闷热的午夜煽动翅膀
向墨西哥城环形剧场空空的椅子发表演讲
像克尔凯郭尔笔下的克利马科斯所说
“我没有学问可以提供”,你也不准备
提供担架,对于混乱、匮乏、不可救药的现实
你只负责提供另一种炽烈的“现实”
你留下的冰块,依然在遥远的大陆闪耀
行刑队的枪口,滚烫,余烟袅袅

  这首诗有一个明确的致敬对象,这就要求诗人铭记这人的肖像与作为,通过一连串的信息供给来勾勒出致意的轮廓(怎么来写一首致意之诗),考虑到受主/理想读者已经不在这里(人世、中国),诗人就必须构想出其他的读者形象(并适当地炫技,以征服读者并告诉他们,这首诗的的确确有跟马尔克斯的一次亲密无间的心灵交汇),他要凭借所掌握的关于马尔克斯的信息来表露出这一次致敬确实是关乎马尔克斯的。诗仰仗于铺陈与排比所奉献的基调(人称代词“你”叠加一个动词的句法结构),同时又得从马尔克斯的相关轶事中举出几个确切形象,来刻画致意的来龙去脉:一首致敬之诗始于何方,又将终于何处。


古典集:夏日
聂广友

当我拉开窗帷,看到屋后
园林里的那片绿色,一丛丛,多么茂盛,
有的还泛着嫩黄,丛林耸立,蓬勃,
像是又长高了几分,使园子更饱满了,
哦,你们的绿啊,让我想到了家乡,
在那迂远的乡道上,我独自从
县城中学放假回来
(农民的农事漫长又单调),
过了风家嘴,就看见了你们,
在乡道旁,在坡岸上,因为无人,
更寂寞、自由地怒放,
小径干燥有力,古老而年轻,
我独自迈入里面,懵懂,惊喜,又忧伤,
夏天,茁壮、郁勃、苦痛的盛放
悄然无声。

  这首诗是“顾此得彼”写法的典范。这是一种对早年生活的怀念,一种乡愁的抽绎进程,早期生活入诗必须有一个妥当的逻辑起点/痛点,而诗人屡试不爽的办法是,通过此时此地的触景生情,为更为必要的后续抒怀赢取第二次踏入同一片风景的契机,其实,这种凭窗远眺所营造的故地重游效果,含蓄地验证了一个写作方面的事实:如今之我已具备叙述早年景观之才能。也即,怀旧之诗盘算过诗人写作实力之增幅。诗所需要的二重奏、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场景的混合,在这里并未因重启一个仅属于诗人的私密时刻(“我独自”、“无人”)而变得毫无分享意义,这种技法其实是当代诗人分享的一个共同经验:花开两朵,两朵皆表。


古典集:重负的神恩
聂广友

人近中年,身体渐渐疲倦,
我们的诗会世世代代被传唱吗?
我已不像从前那么焦虑。
有世事的原因,
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自己尚不能秉握,
又遑论更遥远的事物。
即使没有同行者,
我们也会向太阳踽踽前行。
路上有风景,路上没有风景,
我们都在不断感恩。
亲人,友谊,身体里伟大而甜蜜的奥秘,
诗歌的事业都会比它们更伟大,
也比它们更渺小,
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事物。
它们正是事物的行进本身,
是崇高和修远的那一部分。
这让我们的身体时时欢欣,
只要朝向那永恒的太阳,
你都会领受到你的一份。
死亡,是诸神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
它让生之机更加勃郁盛大,
让人类世代流传,永生。
而神圣的喜悦只赐予虔诚的还乡者。

(赠杭州行诸友)

  写诗也可谓“立言”之一种(具有与立德、立功相似的不朽属性),中年诗人都难免窥探/喟叹一下自己的抱负:我的诗到底成色如何?能够传世吗?能与不能肯定都有缘故,现在,在一首应酬诗中,关于“永生”问题,诗人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解释(同时也给“诸友”一次进言),要试着放下包袱,自圆其说。也就是说,诗人要竭力追寻的是永生的前提条件到底是什么?“只要朝向那永恒的太阳”、“只赐予虔诚的还乡者”正是他的字面意义上的尝试、梳理。不过,在展开讨论时,诗人不禁偷换了概念,切换到了“诸神”与“人类”的关系,并在语义上争取到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日常逻辑,保留了“永生”的绝对可能性,从而为人类中的某些诗人(如果他们正是“虔诚的还乡者”)保留了不朽的希冀。


父亲的井
田暖

秋天的午后,他一丝不苟
缠卷好水管,用衣角擦净电机上的泥巴
他的长臂小心翼翼
再一次把它们挂在水井的壁坎上
是的,他正把它们深藏在井里
虔诚地像完成一种古老的仪式
在鸟啼虫鸣的细响深处
偶尔,我也会听到那些突然掉落到井底的
石头或泥块的回声
那些因突然失手而坠落的命运
从看不见的深处,发出尖锐的脆响
此时大地上正翻滚着枯黄的秋风
这让我更加担心
他一天比一天老了,双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
但他还是很快从井口盖好石板
再从石板上压上石头
他不厌其烦给这张钟摆的面孔装上隐秘的动力
的确,当一个人的源泉被管状的吸力
源源不断地提起
又不断地被坠落
在不断往回的可能里
只有源源不断的水,合奏着悲欢的叹咏
盎然流淌在困乏之中,从父亲的果园和田间
窸窣闪动着,丰润的回声

  谢默斯·希尼《挖掘》一诗是一位诗人如何写活“父亲”形象的元诗。也可说,这是通过诗来确立作为诗人的儿子与作为更具劳动者本色的“父亲”的血肉联系(并力图证明写诗也是一种能得“父亲”认可、且与“父亲”的劳作相媲美的行动)。即使我们忘记了希尼这首诗,人到中年,我们都能用诗的方式挖掘出一个得体的“父亲”形象。在这里,“父亲”将电机藏在井里的做法,已经扎根在诗人儿子/女儿的脑海里,把这个印象转化为诗的开端之后,接下来就是情感的挥发,一种人子之爱的播撒,诗几乎失去了管控,到处漫溢都不会显得多余,多种头绪、场面、元素涌现,已不再是某一次具体的对父亲一连串动作的凝思,而是泛化为情感的动力/吸力/咏叹/回声。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