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月夜旅行社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7-01-04  

木朵:月夜旅行社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杜甫《月圆》)


  在月色面前,辞海默契于诗人的发挥与游弋。他已然注意到去避开陈词滥调,或是给那些耳朵起茧的读者改善一下中秋节伙食。我们承认涉足月光的诗篇,总离开不了与之俱来的周边环境,要么一气呵成,将四处打探清楚,一览无遗地加以照搬,使之汇总在一首诗中,锻造出月夜旅行社的徽标,要么任取一二,佐言他事,亦可事半功倍,同样分得月色大餐的一杯羹。
  诱人的观点是,杜甫总能快速地在一种宏大的场面中搭建自己的不眠之夜。也许,启齿于一朵花,但他总有办法为骄傲的天宇颁发一个花环,奖励它在佐料中的巨大奉献。我们并不嫌他用得频密,实际上,这种反感回回被他所建立的似新而古的关系拦腰截断。我们好奇他为何任何情况下都有一股豪气垫底,点点滴滴,世界秩序依旧,读者却神魂颠倒。现在,他明知故犯,继续来加入越野比赛。他一开始就选定了立足点,不致迷乱了方位,也即他时时都在诗中某处,而不是忽隐忽现,这就是他始终保持了清晰感的防伪标志。
  诗的第一句,我们也能写出来,然而这孤零零的一句在此后的笔法下,很可能被我们鼓足了干劲,一心想再增强一下这片视野的质量;而他轻轻地拿它作一个依据,两脚抹油似的,又下得高楼,去了江面。应当说,他就伫立在江边,目光交织的重重夜景,都发自这个原点。显然,一旦步入江面,诗的体积就大有潜力可挖。这时读去,我们已经麻木了,不觉得寒江与夜扉的动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觉得这可能是一种生硬的联系,但是他的面前可谓水到渠成。他就是同时糅合所见所闻的。接下去,几乎所有人都盯住这条江。摆在他眼前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如何取悦众人,在江波上制造耐人寻味的涟漪?二是如何再次提升目光,重返孤月所在的星宇?
  月光的脚步从江波上走来,为了寻觅那确切的来路,他似乎在房门内外来回走动。这首诗的关键性对偶就体现了诗人的踪迹。借助月光的倾泻、下凡,以塑造月光予人的真实体验,进而妥帖地描述月之面貌,可谓是一波三折。今夜所见的月光,只是月光总和的一小部分,是跌落在人间的小小重量。月色所造成的金光闪闪,也算是诗体面地推波助澜。
  把孤月放置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才有利于它脱胎换骨?我们屡屡看到这种摆设:月亮就是黑白参半的阅历按钮。因我们无法确切预料他会在怎样的背景中亮出一番月色,就不免到月亮的周边环境中去找各种吻痕,而一时难以浑然天成地看月空。至于他演示的压轴戏,哪怕台柱子是百年桂树做成的,我们也有点不知足:似乎不同意举手投足于他最后的谢幕——不愿意站在他的立场上来涉足一首诗收尾的奥秘。我们警惕着“故园”的呼之即来,如果做一次典籍的惦记,或许能统计一下“月是故乡明”到底有多少前前后后的变种。
  他应当注意到了故园可能沾染的矫情,重复月亮与松桂的交情确实令读者疑心他没有缴清天赋。也许问题出在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的搭配关系与后果上,它们没收了对应月光的所有注视,乃至于再发出一束幽幽之光几乎不能,尤其是被言辞捕捉到的稀稀落落之感,已经倒逼诗务必突发转机。这就是“万里共清辉”为何要成立一个合作社的缘由。说得好听一些,那是他太追求诗的平衡感,而非难他俗不可耐,就是在探讨他所选择的途径是否还能抵达另外的宿营地。也许,他本想讲述一个天人合一或人如何排遣自然的冷寂的策略,而放松了这首诗倒向怀乡的管束。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