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归人的救命稻草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2-14  

木朵:归人的救命稻草




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
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
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
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

  (杜甫《归》)


  首先,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归人形象。如果他在涉及自我之前,先刻画一下风景,也非难事:有办法从改造过的风景中过渡到自我的处境,从而使两者在同一个立场会合。但在这里,他在先后次序上有所颠倒,究其原因,或许包括这两方面:其一,这是一个系列写作计划中的一首诗,在之前所写的诗中,已有相应的风景铺垫,也即,在谈及“归”这一话题之前,已有“归前状态”的状物拟人,这首诗应纳入某种整体气氛中,才可能嗅出其体味之由来。
  其二,他在诗的时机把握上采取的是截取一面,由此拓宽而来的办法:偏要从“束带”的具体情节上入手,以显示诗所需时空意味的仿真效果。这也可谓他为归途选择的一个新起点。
  继而,“归人”形象浑然不觉地滑向“归途”的风貌之中,也就是说,他要做到一语中的:利用最简洁的措施描绘出一条归途。这既是诗艺的考验,又是胆识的锤炼,他总有办法在颔联出奇制胜:他的不少诗常有一个漂亮的下巴,把冷峻的脸颊托住。
  现在,顺着下巴往下看,就看见了“归心”。诗迁就了周边环境之后,逐步来到他的落脚点上。而这种落脚点已经过“林中”、“峡外”的改造,介于现实与非现实的模糊边界上。彼时,那沉默的高人被设想出来,已顺其自然,读者不会嫌他凭空捏造,而是把这一成果纳入诗意生成的链条,并不怀疑这根链条上存在一个相关的起因。
  于是,洗礼的仪式开幕了。他所施展的目光找到适当的载体后,又回赠给它们的主人更丰富的形势。就这样,几乎是不可替代地,让步于高人的低调出没,诗一起一伏将情景不露声色地糅合在一起。这里,对于当代诗人的启示是,情景交融到底是怎样的局面?又有几种实现这一效果的措施?
  他为剧中人(当事人)选定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并为四处奔波找到了托词。而这个位置看上去很不利,但因其真诚的自我评析而保留了回旋的余地。也可说,在“他乡”与“诗”之间,他在此,必须再次发明一种联系。从而,变受俗物牵制的不利情况为写作的幸运。实际上,“他乡”可以理解为一种灵魂出窍状态,在这种物我合一的状态中,诗,是冗余的,但一旦脱离了这个状态,利剑出鞘,重新审视现实的处境,诗,就是一种荣誉,几乎是行走江湖惟一可以依凭的救命稻草。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