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李景冰:诗与歌合一的《哈利路亚》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1-28  

李景冰:诗与歌合一的《哈利路亚》




  我被莱昂纳德·科恩的《哈利路亚》迷住了!机缘自然是这位传奇的游吟诗人巨星的辞世。这首歌据说已是被传唱的经典名曲,各类演唱版本达300种之多。科恩的名字早在几年前就听说了,那还是因为他的诗集《渴望之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译者之一是北岛。但是,因为听说这个诗人是民谣歌手,以为其诗也不会超出歌词范围,也就忽略了。直到与《哈利路亚》不期而遇。
  最初吸引我的自然是这首歌的曲调,尤其是歌曲中反复回旋的“哈利路亚”的旋律,那种苍桑,那种挣扎,那种沉溺中的罪感和迫压下的仰望,超出了一般宗教歌曲。当我沉浸在歌曲中一句一句琢磨原文歌词时,开始感到了更深层的震撼。我形容它是现代的“天问”,虽然表面上叙说的是对情爱的挣扎与沉沦。歌词的结构和笔法,类似艾略特的《荒原》,由圣经的两个著名的爱情悲剧典故串联,将其中的强烈的暗示性细节重构并融入个人的情感遭遇。整首歌词如蒙太奇般,忽远忽近,似古是今有人说这首歌词就像是隐藏了“达芬奇密码”似的,纯洁中带着罪恶,明亮里黑影幢幢,处处透着难解的诡异和挽歌般的幽暗。
  《哈利路亚》某种意义上是在人们接受的祷词和圣歌中的“哈利路亚”上凿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孔洞。比如,亨德尔的同名经典合唱曲,就有“哈利路亚”的反复咏唱。哈利路亚为西伯莱语,用于对主和上帝的感叹,一般译意是赞美上帝,赞美主。但在科恩的《哈利路亚》中,这个与神相关的词语却被拖回到了其混沌的始源,它是命运、是悲剧、是极乐、是忏悔、是救赎,是奇迹,是血肉模糊的情欲肉身。总之,它的抒情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的背景下的。
  令笔者惊异的是,这首歌虽然在中国也极为流行,有众多改编和重新添词的演唱版本,但却没有一种按歌词原意翻译的演唱版本。其中蔡琴的歌词改编的版本,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但只呈现了原词意的粗略意思,大量感性的细部都被剔除了。
  科恩被称为摇滚界的拜伦,《哈利路亚》或许就是科恩的《唐璜》吧。
  因为手边没有《渴望之书》,只能在网上零星浏览科恩的分行文字,在一篇文章中,有一段描述科恩在接受《纽约客》采访的时候,闭着眼睛为采访者背诵了一首小诗,因为附有该小诗的原文,笔者尝试直译如下:

听那蜂鸟
它的翅膀你不能看见
听那蜂鸟
不要听我
Listen to the hummingbird
Whose wings you cannot see
Listen to the hummingbird
Don t listen to me
  
听那蝴蝶
它的日子只有三天
听那蝴蝶
不要听我
Listen to the butterfly
Whose days but number three
Listen to the butterfly
Don t listen to me.
  
听上帝的思想
不必就是
听上帝的思想
不要听我
Listen to the mind of God
Which doesn t need to be
Listen to the mind of God
Don t listen to me. 
  
  这首诗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剔透和灵动,是形意脱壳的一刻,是字词打开的一个阔大且深不可及的空间。
  我还读到了另一首《给一位年轻的女尼》,也极有感觉。据说1994年,60岁的科恩曾遁入空门,在南加州秃山上的禅修中心隐居修行,做了5年的和尚,法号“Jikan”(意思是沉默的一个),主要的活动是冥想和给他的导师做饭。这首诗想必是告别修行时的一段插曲:

我们彼此错过的出生
所换来的
这无索取的爱——
你在你的那一代里,
我在我的。
我不是
你要找的人。
你不是
我停止寻找的人。
时间将我们
处置得多么漂亮
当我们并肩
走过琐事之桥:
轮到你切菜。
轮到我做饭。
轮到你为爱情死去。
轮到我重生。
害相思病的和尚
我剃度过了
我穿上了僧袍
我在6500英尺高的山上
一间小木屋角落睡觉
这里天气阴沉
我唯一不需要的
是梳子
告别秃山
经过多年修习
和严格训练后
我从山上下来了。
我把僧袍挂到旧木屋
墙上的钉子上
在这里我长时间打坐
睡得很少。
最后我懂得了
对于精神事务
我毫无天赋。
“谢谢你,师父”
这一声感谢发自肺腑
我走进圣莫尼卡高速公路
汹涌的车流
向洛杉矶西去。
很多人
(其中有几个修习者)
开始生气地问我问题
关于最高实在。
我想他们只是
不想看到
老科恩抽烟。

(李以亮  译)

  这首诗,直接演唱也许不合适,因为其中的微妙感和深意来自于看似漫不经心的琐碎细节,但这却是现代诗的精髓。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