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塑造孤独的肖像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1-18  

木朵:塑造孤独的肖像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如何惟妙惟肖地为“孤独”画一张肖像?要达此目的,恐怕首先要分清“孤独”的类型。看起来,它容易辨识,但如何衡量一下斯人孤独的程度,就会犯难。我们通常把一个人的境地,叫成“孤独”,并想像这个人正在跟名曰“孤独”的劲敌较量着。换个角度来看,请设想一下,为了绘制“孤独”,需要怎样的道具呢?我们对“孤独”的理解是习惯于这些道具长期被赋予的气息,还是将心比心式的代客受过?
  这时,女诗人决意写写这份孤独了。她为不能打破常规而苦恼,又因妙语连珠而信心大增。这首词的开篇,立即把局中人的位置摆明了,她看见了她的人在一个空间中的立场:这个人正在寻觅什么。发明一个寻觅某物的人,同时,又指明这种寻觅的劳而无功,如此设计,给予了此后较大的发挥空间。当然,我们也可把这种寻觅归结为她对一首词的端倪的索要:哪儿才是混沌初开的地方?
  我们不妨回到这个端倪上去。当她写出“寻寻觅觅”时,她已有的情绪或写作的计划还可以提供哪些接力的手段呢?这时,她可以取来被寻觅的事物,采用某种愁肠百结的办法,一一列举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给予这个“寻觅”动作的下一个举措:在寻觅之余,紧接着她干了什么?然而,她动摇了,直接跳入寻觅的坏结果之中。
  于是,写作的思路出现了小小的偏移:不看重被寻觅之物的意义,而是对“寻觅”这种行为本身进行了观察。似乎感觉到刚刚跨出刚劲的一步,又收回来了:她对“冷冷清清”所带来的叠加效应更感兴趣,索性将诗刚刚抓住的曙色抛弃,转而去分析晚霞的成分。对于这位有经验的诗人来说,“冷冷清清”已经足够到位,已把“寻觅”的结论描绘出来了,可她为何紧接着还要再次折叠凄惨的纱巾呢?也许,冷清的局面可以是政治意义上的、友谊层面的,甚至包含一丝谴责的口吻,而凄惨则展示出微观的个人处境,是对冷清更进一步的涂画、着色。也就是说,词的前三句放飞了奔向三个不同方位的信鸽,尽管看上去它们的体态、肤色十分相近。
  这个创举完成后,她似乎意识到所描述的场景有点模棱两可,或者说,一个不确指的时刻之后,她觉得应给予必要的平衡。于是,她锁定了一个最高级别的时点。接下去的任务无非是发挥正常水平,以保证词最初奠定的基础坚实而可信。
  果然,在塑造孤独的肖像时,她所用的材料和色彩,都是平常所需,难以入眠、借酒浇愁、鸟叫惊心、黄花残损、梧桐细雨……就这样,她捏出了一个自我的泥人。但对付孤独之副作用的良策,她也在频频发问:“怎”的多次派遣,反复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她最终战胜了孤独吗?在这个细雨飘洒的傍晚,一首词的磨砺是否已削弱了孤独的势力?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