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四君子共度春宵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1-12  

木朵:四君子共度春宵




梅英欲尽香无赖,草色才苏绿未匀。
苦竹空将岁寒节,又随官柳到青春。

  (黄庭坚《春近四绝句》之四)


  这是一眼望去,视野的四次贡献。梅、草、竹、柳,配合着这一幕大戏,演示着人间百态与春意递进。与我们的写作经验相符,我们想:有时,我们也如此造势,这般探寻世界的燥湿,如此这般地挑明世界观。细想当初,采取这一措施,会否遇到一次心灵撞击:一方面,深信一物足以挑起重担,坦陈春意;另一方面,又忍不住一举四得,凡郁郁葱葱者,均入我瓮中?从山谷这个小系列的角度来看,我们猜想这是一次蓄意的播发,到了某个节骨眼上,他忍不住争奇斗艳的引诱与催促,终于放任诸多元素的天真烂漫与交相辉映。
  结合这个系列,我们可以看一看他心目中的春天受到了怎样的洗礼。这首诗又怎么不是余韵犹存的证明与追述呢?梅、草的关系来自一种意犹未尽,第三首结尾“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早已纵容这种关系,之所以他还要锁住这片春色,我们不会怪他多费唇舌,而是体谅他在寻觅组诗的平衡感,以及千方百计地处理这种关系,圆满解决植物们的比肩矗立造成的影响。如果事先要求他不可涉及某些事物,也即在措辞时禁用某些字眼,他可能会谋求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里,他不认为是一种赘述,反而因巧妙改善了事物之间的关联度而窃喜。通过改变春意的载体,他似乎发现了诗的染色体,利用写作当即的自信,放射了他的激情。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种有意安排似乎排斥了其他演员的亮相:他决意跟这些君子们共度良宵。他相信这一次朝夕相伴已使之获得了适量的青睐,这首诗的读者到此为止,已经获取了他预存在春天岸边的款目。不必再用其他的摆设了,不如说他一不小心进行了推陈出新,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从翠竹到岸柳的那一段路程。
  于是,他的这首诗变成了一个妥帖的建议:咏物诗应到某处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不是每次都力求崭新,而是稍稍移动前人的咏叹,就足以在原野上踩出一道属于自己的细小而新鲜的辙痕。容许读者有一些反感:除了这些明显的载明时光色彩的元素,你还能从一年到头面不改色的景物中找到冬意阑珊吗?即将开展一场小辩论似的,正反双方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熟能生巧,就在反复踩踏之处踯躅有何不可,只要言辞上绽放新芽,就万事大吉,一方则觉得应开辟荒原,把春风撒向更广阔之处,只有任何的元素都声明受到了春意的爱抚,诗的全部使命才得以完成。
  他忠实于所见所闻,当初确实如此地省察周边环境,梅除了沾染余韵之外,本身就是季节交替的播音员:醒目于其他的物种。而且,你不觉得如今它尤其适合参与诗的各种建设吗?它一开放,事情就出现了转机,好像一个人的传记也已印刷。用它,是安全稳妥的。换言之,宁肯相信人们对春色的认识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优先考虑某物并不是屈从于传统的阴翳。他果真看到了梅花的浓淡,跟你看到任何的花枝相似,如果你邀请一朵花来助阵的话。要减弱梅花身上过度的关注,他也在想办法,弥补梅之缺陷的会是什么?纷纷来,又纷纷去,只留下草叶上的漩涡。如何对待草?这就使得诗致力于大惊小怪。
  他的布局已完成,这时,他把这首诗的快乐建立在假手他人不易编织出结合这四种植物的地毯的乐观估计上。春意如斯——尽管有点避人耳目,却又能以理服人。读者心想:这不正好是我的经历吗?结果是,他们收起诗人插在四处的小旗,并认为已投入春天的怀抱。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