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郑振铎: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0-31  

郑振铎: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是既广大又深入的。王逸说道:“自孔丘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岁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刘勰说道:“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王逸、刘勰说的是,“著造词赋”的作家们都受到屈原作品的形式与辞华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屈原的影响的确是极为深刻的。司马迁说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指的是楚国作家们直接受屈原的影响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唐勒、宋玉以下作赋者凡六十六家,七百七十一篇,又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我们可以看出从战国到西汉末,这四百多年间,屈原的影响有多么大!王逸所编的《楚辞章句》十七卷,前七卷是屈原的作品,其后十卷则载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以及王逸他自己的作品。这也不过百中取一而已。其后经东汉三国六朝唐宋,他的影响总是绵绵不绝,直到了清代的末叶还不衰。宋代的晁补之择后世文辞与“楚辞”相类似的,编为《续楚辞》二十卷,收二十八家,计六十篇;又择其余文赋或大意祖述《离骚》,或一言似之的,为《变离骚》二十卷,收三十八家,计九十六首。朱熹将晁氏二书,加以增删,所取凡五十二篇,编为《楚辞后语》六卷。他们所选的,也只是取十一于千百而已。
  我们可以说,在中国文学里的名为“词赋”的一个“文体”,是在屈原影响之下而发展的,一部“词赋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受屈原影响的一类特种作品的历史。
  在其间,值得特别提出来的,首先是宋玉。今天我们在《文选》《古文苑》诸书里所见的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以及《大言》《小言》诸赋,实际上都不是他的作品,都是后人所依托的。他的《九辩》乃是一篇很成功的好作品,不愧是屈原的好弟子。《九辩》以九则或九篇的诗歌组成,每一则或每一篇都是精莹的珠玉。这些,乃是屈原《离骚》和《九章》的“亲骨肉”。

  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满怀伤感而又孤高不屈,的确是屈原作风的一个承继者。他决不是一个谄媚取容的人。把后人伪作的什么《风赋》《高唐赋》《大言赋》《小言赋》都作为他的作品,那自然便要把他看成非屈原的同俦了。
  贾谊是汉初受屈原影响很深的人。他的身世很像屈原,所以对于屈原是十分同情的。他过湘水,作《吊屈原》。居长沙三年,又作《鹏赋》。“鹏”是一种鸟,似鸮,是当时以为不祥的鸟。在《鹏赋》里,贾谊倾吐出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说道:“至人遗物,独与道俱”,“真人恬漠,独与道息”。也只是悲伤之极而故作旷达而已。
  《鹏赋》的格调是拟仿《卜居》《渔父》的。像这样的一种问答式的赋,在后来流行极了。差不多每个文人,要申诉他的愤懑,他的不平、不满,他的不幸、不安,换言之,即要诉说他的“怀才不遇之感”时,总是采取了这个体裁。东方朔有《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扬雄有《解嘲》,崔骃有《达旨》,张衡有《应间》,班固有《答宾戏》,王褒有《四子讲德论》,直至唐代的韩愈,还写着《进学解》。
  汉代的好些文人们所写的《九怀》(王褒)、《九叹》(刘向)、《九思》(王逸)等,都是从屈原的《九章》、宋玉的《九辩》一脉相传下来的。但写得都不太好,大都是无病呻吟之作,徒求貌似而失去真挚的情感的。朱熹编《楚辞集注》和《后语》,便老实不客气地删去了它们。扬雄的《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也是空虚无物,徒知追摹形式的东西。难怪洪兴祖编《楚辞补注》时,对《反离骚》大加讥弹。
  但像庄忌的《哀时命》,班倢伃的《自悼赋》,王粲的《登楼赋》,王维的《山中人》,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招海贾文》《惩咎赋》《梦归赋》《吊屈原文》等,却都是有血有肉之作。柳宗元的《招海贾文》,曾给予清代的汪中以相当的影响。汪中的《哀盐船文》是一篇力作,它是瑰丽而凄楚的诗篇,是以血泪写成的描写人间地狱的控诉状,是值得特别提出来的一篇近代的重要作品。
  《招魂》所给予后人的影响是源细而流长的。像那样的细腻的深入的描写,铺张夸大的形容,乃是后来赋家所竞为取法的。首先是枚乘的《七发》,可以说是一篇很高明的拟作。从《七发》发生了更大的影响,曹植有《七启》,张协有《七命》。《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谢灵运辑的《七集》十卷,无名氏集的《七林》十卷,可见“七”的一体的流行。
  还不止于此。后世文学上的一支大宗的“赋”,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左思的《三都赋》,到专门描叙一件事,像班彪的《北征赋》,潘岳的《西征赋》,一个宫殿,像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何晏的《景福殿赋》,一个自然现象或景物,像木华《海赋》,郭璞《江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一个人的哀伤的情感,像曹植的《洛神赋》,陆机的《叹逝赋》,潘岳的《怀旧赋》《寡妇赋》,江淹的《恨赋》《别赋》,一个动物,像祢衡的《鹦鹉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一件器物(特别是乐具),像王褒的《洞箫赋》,马融的《长笛赋》,嵇康的《琴赋》,潘岳的《笙赋》,乃至论述文学批评的文章的也采用“赋”的形式,像陆机的《文赋》,都是由《招魂》那样的描写方式引伸出来的。这些大赋(像《两京》《三都》)和小赋(像《月赋》《恨赋》),格调虽然是套用了屈原的,但其所叙写的,所表现的,所蕴蓄的内容与情绪,已经不是屈原的同调了。
  他们另外走上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未必是很宽敞的,但还走得通,走得很远。他们记录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也抒写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所要说的话,甚至在恣意地呈现出他们的绝代才华和广博的知识,在极力地施展出他们的优美的写作的技巧。这些由附庸蔚为大国的赋,是有其好的,而且是有用的一面的。不过推演到宋代吴淑的《事类赋》之类,便成了干燥无味的有韵的辞书、类书之流了。
  在其间,具有活跃的生命的东西很不少。有好些作品乃是文学史上的杰出的不朽的著作。刘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叙述幽山荒谷的恐怖,要求隐士回到人间来,和《招魂》异曲同工。班固的《幽通赋》力拟《离骚》,张衡的《思玄赋》意远情长,王粲的《登楼赋》具真实的情感,向秀的《思旧赋》抒伤逝的悲痛,鲍照的《芜城赋》怀古伤今,笔力独健,而沈炯的《归魂赋》和庾信的《哀江南赋》尤为悲恻动人。他们均经历艰苦绝伦的境地,身为羁囚,目所见的都是异族之人,耳所闻的都是胡语之声,或得归而追述逆境(像沈炯),或竟被羁留,欲归不得(像庾信),情动于中,不得不发,所以,都是言之有物,不仅貌似《离骚》,实可说是神意相通,情感相近。
  在那个大变乱的黑暗时代,产生出这两篇大作品,留下深刻感人的悲戚的故事与生活情况,正与战国时代的将趋灭亡的楚,留下屈原的伟大作品相似。六朝以后,赋的作者还相继不绝,好的作品也不少。在唐宋二代还产生了一种“律赋”,那是应试之作,形式刻板,只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没有丝毫的情韵。宋代的几个古文家,又创作了“文赋”,即有韵的散文的赋。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斌》,都可算是抒情的好文章。
  屈原的《天问》是最奇谲而不容易学的东西,但在后代也还有人在亦步亦趋地摹拟着。像江淹的《遂古篇》便明说是“兼象《天问》”的。他把域外的异人奇物和《山海经》上的怪现象都写上了。像柳宗元的《天对》,便句句扣准了《天问》而答,显得食古不化。
  在赋的体制之外,屈原的作品对于后来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深入而普遍的,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特别是在大变动的时代,像唐代的天宝之乱,南北宋的末期,明帝国的覆亡,发出“楚”声,写出类似的不朽的作品出来。他们虽不袭用屈原的形式和格调,但那悲愤,那牢骚,那穷愁的号呼,那忠贞正直的不屈的心,那爱国、爱人民的真挚的感情,那嫉恶如仇、独立不移的精神,却是上下二千年,一直是一脉相通,绵绵相继的。
  举几个重要例子。像汉末的《孔雀东南飞》,曹植的煮豆燃箕之叹,晋代嵇康的《游仙诗》,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刘琨的《赠卢谌》诗,陶渊明的《停云》《时运》《归园田居》,唐代骆宾王的《帝京篇》,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蜀道难》,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寓居同谷县作歌》,宋代苏轼、陆游的许多诗篇,辛弃疾的词,文天祥的《指南录》,谢翱的《晞发集》,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末黄道周的《石斋先生集》。王夫之的《姜斋诗文集》,吴伟业的《梅村家藏稿》和《通天台》,陈忱的《水浒后传》,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曹霑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等,都是震撼读者心肺的出于真性情、大手笔的作品。
  甚至一处怫逆之境,便也不由得不想起屈原来,而写作着类似的作品。像嵇永仁的《续离骚》四剧,便是一例。这样的例子多极了。许多文人学士们的发牢骚的讽刺的作品,都可归到这一类里来。
  把屈原的故事写为剧本的,有元代的睢景臣的《屈原投江》,可惜已经不传于世。明代的郑瑜有《汨罗江》,叙的是,屈原在汨罗江上遇到渔父,写出《离骚》来。他把《离骚》的全文都引上了。清初的尤侗,写了《读离骚》,也是借着屈原的悲剧的生活而发泄他自己的牢骚的。周文泉的《补天石传奇》八种,想把古来的好些悲剧都变成了皆大欢喜的团圆的结局。其中有《纫兰佩》一种,就是写屈原的故事的。他叙述:屈原投江时,为仙人所救。徒步赴赵国乞师,大破秦兵。楚怀王亦潜逃回国,以屈原为令尹。张仪、靳尚均得到应有的下场。这剧虽离开事实太远,但表现出作者对于屈原的同情与其主观的愿望。
  还应该提起嘉、道年间的一个女作家吴苹香写的一篇《饮酒读骚图》(一作《乔影传奇》的短剧。这个短剧把封建社会里的女子被压抑的感情,尽量地倾吐出来。她欣羡男子的自由的生活,自己悲叹着“束缚形骸”,竟改扮作男装,穿戴巾服,一边饮酒,一边诵读《离骚》。她幻想着种种的男子世界的自由奔放的生活。但立刻便警觉道:

  唉!一派荒唐,真是痴人说梦。知我者尚怜标格清狂,不知我者反谓生活怪诞。

  像这样的情调,在好些女子写的弹词,像《天雨花》《笔生花》里,也都沉痛地表现着。
  为什么屈原的作品会在后代发生了那么大,那么深入,那么普遍的影响呢?
  首先是,屈原的悲剧的生活,悲剧的死,和他忠直不屈,与贪污腐朽的执政者反抗到底的精神,感动了后代一切有正义感,有良心的作家们。在封建社会里,在专制的封建王朝里,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的作家是最容易遭受到和屈原同样的命运的。他们不由得不同情屈原,乃至摹拟屈原,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屈原成了后代封建社会里一切不得志、被压抑,甚至在大变动时代里受到牺牲、遭到苦难的人的崇敬和追慕的目标。
  次之,屈原的惊人的精湛清丽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伟大的不朽的成就。谁读了《离骚》《九章》等诗篇,便都会为其绝代辞华惊人秀句所捉住。班固道:“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的遣辞造语的“美”,是不朽的,是具有永久的人民性的。因此很自然地,它们便成为后来作家们的追求、摹仿的对象。不是楚地的人,便也都拟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固然后代的摹拟的作品,有不少是“貌合神离”的,但实在有许多是真实的伟大的著作,不仅“貌合”,而且也是屈原的真实的承继者。它们成为后代作家们吸取不尽的泉源。
  还有一点:屈原的作品是出自民间的。他是采用了楚地人民的歌曲的格调,而加以洗练提高的。而楚地的歌,在秦汉之际最为流行。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时,刘邦的兵在四面唱着楚歌。刘邦最喜欢楚歌,而且他自己也会写。“大风起兮云飞扬”,是脱口而出的歌声。刘彻的《瓠子之歌》和《秋风辞》乃是两篇很好的诗。在这个基础上,屈原的作品在汉代初期便大为流行,而成为许多文人们,像贾谊、枚乘、司马相如辈追摹的对象了。由于他们的摹拟和仿作,屈原的影响便一天天的更加扩大,更加深入。
  屈原的传统是一个好的传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这个优良的传统整整地保持着二千多年的深入而普遍的影响,对于历代的文人们不断地给以启发,给以激动,给以力量,给以祟高的规范。在这个优良的传统的影响之下,我们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这是我们在读着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会时时有所发现的。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