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零存整取的情感储蓄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0-31  

木朵:零存整取的情感储蓄




关内昔分袂,天边今转蓬。
驱驰不可说,谈笑偶然同。
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
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
长啸峨嵋北,潜行玉垒东。
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
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
望云悲坎坷,毕景羡冲融。
丧乱形仍役,凄凉信不通。
悬旌要路口,倚剑短亭中。
永作殊方客,残生一老翁。
相哀骨可换,亦遣驭清风。

  (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


  对于读者永不餍足的好奇心,这首诗或许能从以下方面一饱眼福:其一,他写作前是否已有对这首诗长度的预计?如果有,那么预计的依凭又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揣测古代诗人写作规范的窗口;其二,如何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情,却不显得敷衍了事,尤其是还能见出诗的赤胆忠心?其三,这种应酬诗与普通书信的差别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其中如何拿捏主宾二人的形象描写的比重?其四,在谈及两人的友谊时,应如何择机布展,也即,首先要抓住历历在目的无尽画面中的哪几帧呢?这里涉及诗的开端问题、素材的选取问题。
  他也许在前后几天或几个礼拜,会陆续写出、寄出类似的赠人诗,但我们可以想像他在每一次措辞中,都会力求有所不同的自我处境的解释与绘制,反过来说,当他意识到一种有关处境的新见地时,一时又想不到其他的体裁,这时,把它纳入一种书面应酬中,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有的人也许只可能在他的全集中出现一回,但这并不说彼此友谊的性质,而是他那种当时当地的心境的唯一性在起作用。也许,在他看来,他手中的诗刚好对等于友人精通的道术,以便自身在奇遇中保持器宇不凡。
  如果这首诗还兼顾了第三位读者的需要,那么,它还承担了两方面的责任:一是透露近期诗法的动向,二是近来行踪的宣告。也许,这首诗写完后,却没能投寄出去,反而一时只有他自己是全部的读者。如今的考据工作已难以为我们恢复一条邮路,让我们自始至终观察一首诗给两地造成的微颤与信仰。当天,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心弦,并决定写一首诗赠送给外地的友人?也许,他在路旁看见了一位道士的传法,也许,他买了一幅门神而触景生情,也许他重温了友人留下的墨宝……反正他要开始自我繁殖了,而且初现峥嵘的就是今昔情景的比较,两地境况太真切,相互压挤之下,时间就变成了油彩。
  他无法摒弃曾经交往中那人留下的印象,事实上,在诗的推动下,他还必须去凝固那些浮泛的画面,既有主宾之间的客客气气,又有慈颜之下言辞悄然活动的铿铿锵锵。回忆的基本属性首先就要求复苏逝去韶华中那人的音容与举止,它会使得这首诗符合应酬诗的规范,也令他意识到他要在陈规陋习中求得言辞的活力。可是,那些杂乱的画面如何变成既整齐又争气的诗句呢?“有时骑猛虎”所体现的偶然性,正是对零存整取的情感储蓄的额外注释。
  作为今日的读者,我们已经是明显的第三方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得不时时给理解的破绽打上补丁。但有一点我们是有经验的,可谓阅读古代诗词的心法之一:这首诗在何时又通过怎样的过渡,转而触及作者本人的处境?或可说,我们对两个当事人在一首诗中各自所占据的篇幅,可以进行一次估算,以便窥测一首诗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妥协、又有哪几处属于破例而为。正是他多多少少有对今日读者的考虑,以及对友人获悉他的处境之后应有钟情的设想,这首诗才四平八稳,自成一体,不限于一次偶遇的通报,根本上,它是辞海的褶皱,是一次行动:在茫茫宇宙中挑选一只善于搏击风浪的白头翁,为你我训练一个信使。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