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重返自我处境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6-10-16  

木朵:重返自我处境




有三五年了,她读托马斯·品钦的《V.》
每次,也只能读上三五页
阅读被倔强的饥饿或偶然的忧伤打断
是常有的
心力不够时,她只读19页
是普鲁费恩和蕾切尔的第一次相遇:

一天中午,厨师助理普鲁费恩抱着一个
装满生菜叶的大垃圾桶走在马路上
被一辆时速只有五英里的莫里斯牌老爷车撞到了臀部
(那车行驶中发出凶恶的吼声)
垃圾桶里的生菜叶像绿色的暴雨飞泻下来
覆盖住了他和车主蕾切尔
“多么浪漫,”她说,“就我所知,
你可能是我梦想中的那个男人。把你脸上的那片生菜叶拿掉。”
——他移开了那片叶子
“不对。”她说,“你不是他。”
“也许。”普鲁费恩说,“下一次我们可以用一片无花果叶子来试试。”
哈哈。
……

读了。她感到愉快
美的和有趣的,总能将她从怠惰的座椅里拽起来
好吧,好吧。先去弄点吃的
哪怕只是煮一枚鸡蛋,喝点牛奶
至于其他的(感觉),她想
就随它们一点点醒来吧!

  (野苏子《一个爱反复的人》)


  这首诗关乎一个独处的氛围,就好像一个离群索居的作者从城市之钟的钳制中挣脱出来,陷入一个难得惬意的时刻:惟有这种赢来的时间感才能抵消空间里处处弥漫的强势与平庸的压抑感。也惟有从一种互文性阅读效果中,才能唧哝出时间的品味。这是一个自我关照的时刻,把加于其上的色彩褪去,把连绵演奏的时间之弦暂停,自我从自我的讲述中浮现出来,亦真亦幻的空间苏醒过来了,递给她一杯热牛奶似的。
  她选择了一个自我耽溺的、常见的时刻,这个时刻俨然属于一经熨平就能找到诗的脉络的褶皱,快速地,换位思考,以第三人称看自我的三部曲:“三五年”、“每次”、“心力不够时”。或者是,作为一个读者的声明、复述小说片段、重归一个饥饿的人——这也是一首诗的三个步骤。很明显,当她回想起自我作为一个托马斯·品钦的读者的样子时,她隐约觉察到其中有关乎生活的绝唱,哪怕只是煮一枚鸡蛋,也附有值得歌咏的吁求。这里面就有一个生活的漩涡,就有一个真实的、从城市漩涡中安全泅渡出来的自我。她选择跟托马斯·品钦拉家常;这是太过寂寞的讲述,除非她的讲述还有一个内在的第一读者,但此人显然不是品钦。一个场面是她的日常生活花絮,一个场面来自小说花絮,前者凭借真实的表白导入后者这支插曲,后者以小说的禀性陈述前者作为一个充满奇遇或落空的无数时机的载体也应拥有类似的戏剧性。不是纯粹的读者对托马斯·品钦的讴歌,还有一丝丝隐秘的竞争关系正把情感的天平向自我倾斜。
  她的现实处境停顿于一次很可能反客为主的复述行为中。她决意要重述小说中(第十九页)的一个情节——她被这个情节吸引,以便恢复一个读者的心力,不妨说,还包括对这部小说的信赖需要一个稳固的、永恒时刻来强化。但是,对于一首诗来说,复述他人的文字几乎是致命的考验,况且,这些复述的字符所占篇幅很可能超过诗的三分之一:她甚至要逐字逐句按照小说中的对话复制出既定的氛围——关于一男一女的第一次相遇,关于“生菜叶”和“无花果叶子”之间的邂逅,从小说的篇幅中裁剪出来,罗列在诗的内容中,既要描绘出一个好读者的发现与价值观,又要快速判断这样一个卖点确实有效地缝合了诗与小说的连襟。
  小说的叙述语调看起来融入了诗的基调;诗,这个时候,太需要如此这般的一振。那对话中的“无花果叶子”的假设令人愉快,弥补了一个读者的元气。于是,这首诗的读者得出了一个判断: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摘录其实扮演了一个调试、纠正的角色,为同一个人的不同心绪的展现制造了一次时差。在已成惯例的阅读之中,在读到“第19页”之后,诗中惟一的当事人发生了变化。至少由“心力不够”变得“愉快”了。尽管读者会怀疑这里所述的“第19页”在每一次“心力不够时”都会奏效。或许,读者会安慰自己说,这首诗实际上讲述的就是,诗人对一部小说的“第19页”的某种情感上的依从,通过最近一次阅读这个页码所讲述的奇遇来凝固所有阅读这个页码的时刻。换言之,小说中的那个富有戏剧性的奇遇场面已然变成了诗人生活的一幕,借助诗的熨烫,外在的时刻在穿插自我时刻时所形成的褶皱被熨平了。现在,关于“第19页”的讲述已经超脱了这一页本身的自在性而转化为讲述者个人的心灵史,这个页码的记忆——倒映在诗句的层面上——已经成为一个读者不尽然是一个读者的全部自我的记忆之一,简言之,这个页码内化为自我的记忆一部分了,这个页码以及那载明的一男一女的奇遇故事成为了一个临时的助推力,完成了其应有的使命。这首诗的读者一开始或许会被这首诗所提到的托马斯·品钦所吸引,并且去查找第十九页的内容,了解诗人与小说家处理同一情境的差别,但随后,这首诗的第三部分——重返自我处境——又阻止诗的读者雄心勃勃地去成为托马斯·品钦的读者:在这首诗中,粗浅了解到托马斯·品钦有一部这样的小说、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可以了,回到这首诗中,体会诗人曾经踢来踢去的那只火球眼下被什么植物叶子所遮蔽就够了。
  这样一支插曲所构成的诱惑在于:是把它定制为一个普遍的心灵表征呢,还是让它成为生活中突然迸发的一个契机?看上去,诗人并不刻意用这支来自小说著作中的插曲来抽弄生活的真谛,不力图总结出什么,既不对托马斯·品钦的创作发表看法,也不由此上溯自我的感情经历,她宁可使之作为一个写作的契机、一个可以一写的契机,不是在描写她长久阅读的心得体会,也不是介绍更合理揣摩托马斯·品钦风格的门径,仅仅是谈论一次“反复”:个人的、当日的心灵状态的前后有别。也许是为这种令人着迷的“反复”招募了一个体验人,也可能是欲言又止于爱的三番五折不如用一部小说的插曲来弱化爱的波折、来寻求自我安慰。
  从写作的类型上来说,这般写法其实充满了某种惟一性(绝对性)色彩:她不太可能还敢照搬使用这种三步骤写法。托马斯·品钦的作品还可能再读,但是关于那无花果叶子的叙述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再度出现于诗中,除此之外,关于引述小说的一段话、一个情节的做法,因为这首诗已经稳妥地处理过一次,此后胜算的机会已经不多。因一支插曲造成了的“愉快”、“美的和有趣的”情感得到了一次塑形,尽管关于“愉快”之类的情感还有其他的模型有待发明,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的感觉”依然在这首诗的末尾与下一首诗的开端之间有待探索、廓清,读者可以设想,利用小说的情节或小说般的手法,对她来说,是否算是不可多得的出路?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