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李成恩访谈:诗歌真理中不设“文明法庭”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1-12-07  

李成恩访谈:诗歌真理中不设“文明法庭”




  李成恩,80后女作家、诗人,纪录片导演。现居北京。著有诗集《汴河,汴河》、《春风中有良知》、《雨落孤山营》、《高楼镇》,随笔集《文明的孩子》等100多万字。获得第十七届柔刚诗歌奖提名奖、第二届井秋峰短诗奖、台湾第五屆叶红全球华文女性诗奖优等奖、宁夏黄河金岸诗歌节“后一代”金奖。参加第25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

  
  ①木朵:“她们发现了我体内的宫殿”(《喜鹊》)——这个句子可谓映射出你近期风格:“我”这个人称代词几乎是每一首诗的主角,负责去发现这个人间的真相,但同时,又是被发现者,于是,你的诗篇很容易开展一次内在的对话——借助喜鹊、蟾蜍、群山——我与无数个“我”的攀谈。像“宫殿”这种并不确知的象征物,也是你眷恋的对象,实际上,这个句子缩写为“她们发现了我”也足够了,尾随以“体内的宫殿”也许是为了增强某种修辞的妩媚,尽管,这个短语并不指向一个确切的实在。除了《喜鹊》,还有《与群山对话》,我的第一印象是,诗在展开的中程不容易确定一个可信的尾声,导致一首诗的篇幅会超出预期(盛放的信息越积越多),显得不够克制。一首诗超过四十行之后,它的作者将靠什么维持中心的节奏、感情的丝丝入扣而不致精力的溃散?
  李成恩:是的,我在诗中。
  我的诗写原则是以我为中心,向世界表达自我的经验。从最早开始诗歌这一文体的写作时,我就抛弃了他者的言说,而确立了我的地位。我曾经出版过一本随笔集《文明的孩子――女性主义意味的生活文本》,我提这书,是想说我的诗与随笔都是以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的文本原则,不会超出我而设置他者的文本主体。一个我或无数个我坐在文本中言说,宛如尼采世界的“查拉图斯拉”。从另一角度来讲,我无法揣度他人的世界,如果我连自我都无法把握,我还能写他人吗?他人即地狱,进入他人世界是有难度的。这不是写作方法论,这是我的写作理念。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涉及到我对诗的理解,我看到当下很多作品太假,表演的成分很多,读了很不舒服。我发现凡是带有表演成分的作品,从内到外都是无力的,虽有技巧与词语的装扮,但无生命力。
  借助你的提问,我在想诗人如果不写内心,不与“我”对话,那将是一个无趣的诗人。一眼扫过去,当下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诗人,都有强烈的诗歌自我属性,所以他们才立得住,才显出自信与扎实的技艺。
  而从历史上的美国自白派诗人、苏俄女诗人的创作来看,她们无不是倾吐自我的高手,包括我们的前辈诗人唐亚平、伊蕾、翟永明、杨如雪等等,她们的女性意识诗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历史上各个时期均有女诗人以我为出发的诗歌现象,2009年诺奖获得者赫塔·米勒,她的诗集《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我读后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诗歌文本。她的自我意识太迷人了。“如果有人问 那我就有一个世界观/在身上 而且在家 还有两个 在我体内/睡着 那些苍蝇 我也能够得到乡愁……”早年我迷上了美国自白派女诗人,对苏俄女诗人一直喜欢,国内的上上一波女诗人如前所列,我都有过反复研读,她们给我留下了惊人的作品,不管过多久,她们的作品是好的,人是可敬的。   
  我现在写作状态还可以,在外人看来势头有点小猛,一方面我想改变点什么,我的诗歌保持了女性诗歌的强大自我意识,关涉到我个体,我甚至提出过“胭脂主义”的创作理念。我是另一个年代的人,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女诗人有所不同,我的自我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当今时代的烙印,我自觉地散发时代的气质,同时要革她们的命――唉,这只是一个不可言说的潜意识。另一方面,我的出发点是个体历史的需要,我必须记录我的生命历程,与众生无关,我就是我,我不需要参照任何历史,我只负责记录我。超自私的写作。有点一意孤行,不管天下如何变,诗中只有我的世界。
  回答你后半部那个问题,“一首诗的篇幅会超出预期,显得不够克制”。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是一个成文的诗歌规则了。而对于我来说,我一直觉得这样普遍的认识很奇怪,我虽不能简单地反对给诗歌写作设定“预期”,也赞成“克制”的诗歌写作,在很多成熟诗人那里这是良好的经验了,甚至成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方法与成果。
  何尝不是呢?我要告诉你,我下笔前就打定主意要那样写,今天我的《喜鹊》或《与群山对话》,一定会超过40行,因为没40行不足以写出我的“喜鹊”,没有40行无法“与群山对话”,如果是20行,那就是“老虎”而不是“喜鹊”了,如果是30行,那就不是“与群山对话”,而是“与汴河对话”了。我甚至打定主意,这一个月我都要写不在40行以内的诗,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个人秘密或有趣心理,与“克制”或不“克制”无关。
  我的诗有结构,有我的走向,结尾也是想了又想的结尾,为什么让你有“盛放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印象,我想本来就是信息很多的,我写下了简单的诗,那必然会写下复杂的信息量多的诗,简单的诗,会让你觉得结构明了,结尾干净,克制的美德让你舒服,而超过40行的长一点的诗,就要有更好的结构能力,反之就让人觉得不舒服了。至于靠什么“不致精力溃散”?我想要靠功力,要靠结构。如果是十分的话,我的功力可能还不到七八分吧。革命尝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就是这意思。
  既然你提到了《喜鹊》、《与群山对话》,我又重读了这两首超过40行的诗,我对它们曲折的结构与诗意的饱满度,包括结尾现在都还满意,基本上不能做修改了,但如要写短就可惜了,有的题材,我必须要写长,短了不行。说这个,表明我并不是一个自大的人,我愿意倾听朋友们不同的意见。
  另外,我们都知道,一切阅读可能都存在误读,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事是普遍的,我不愿意写正确的诗,我愿意呈现异端,愿意随心所欲地创作,诗歌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诗歌是拒绝规则的,拒绝标准的,甚至要拒绝克制,甚至要尽量减少预设,如果能抵达这样的境界,一定是破坏的诗,重建的诗,一定是与众不同的诗人。
  谈论诗歌写作方法,我一直不太感兴趣,我更多注重“写什么”的问题,“如何写”不是我最关心的,那是在写的过程中会自觉解决的问题,并且我不认为比“写什么”重要。
  那“写什么”呢?鲁迅的话我服,他说“你的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为了与黑暗捣乱。”我的写作是与自我“捣乱”,向他者“反抗”。诗歌的光照见内心的黑暗,我习惯了“捣乱”与“反抗”。
  我不知你后面还要问啥子高深的问题,我先告诉你吧,我可以改写熊十力论张江陵的一句话“以出世态度做入世学问”,我是“以出世态度写入世诗歌”。

  ②木朵:“我不愿意写正确的诗”——这个表态其实包含了有关“正确”这个关键词的定义标准,而这个内在标准是不可拒绝的。只不过人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已。可拒绝的标准从来都是他人的,而很少是自己的。在我看来,你所写的《亡灵传》、《冬的暴力》就是一些正确的诗。“正确”并非脏词。这是一种类型诗,也可谓介入的诗,是诗对残酷现实的急切反应,也算是诗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力求不逊色于新闻直播。当“我代替孟建伟在北京哭……”时,一种令人生疑的自我意识就摆在读者前面:也就是说,受害人的困苦和内心状况是不可代替的,他者的代言很可能太过“随心所欲”,导致对灾难和心灵特殊性的认识,尤其是关于灾难的反思简单化了。“要审判温州的一座桥”——这是语言要干的活,也是诗力图揽下的重任之一,在你看来,语言和诗应如何组建一个文明的法庭,树立威严、立判是非?
  李成恩:“我不愿意写正确的诗”――是有所指,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高标准。“正确”是指在我国现有正统诗歌审美体制下的“正确”。这样的“正确”很可怕,它代表了最安全的最得人心的诗歌标准,从这些年的诗歌发展来看,几种流行的“正确”的诗歌都陷入了泥潭,其实我对此很警惕,我不是老诗人,我有弑父的责任。新一代人总有新想法,这是历史规律。
  当然,我也不能免俗,也是众多“正确”诗歌的写作者,这是我们作为平庸写作者的无奈。要消灭“正确”,呈现异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功力。
  我说的“正确”与否,与他人的标准还是两回事。我是基于一个大的诗歌文化的背景在谈,平庸的诗在现实中居多,即“正确”得千篇一律,甚至是懒惰之诗,而突破性的诗在未知中,但作为写作者我的目标肯定是高标准的,我希望自己能写出异端之诗。但往往功力不足,还得苦练内功。
  我还不是完全指“政治正确”的诗。对这样的范畴,新一代的写作者相对于老一辈写作者,更能表达独立的立场,更能自觉地思考与反抗。
  世上有很多诗人就有很多种诗,我的标准在黑暗之处――它就是真理,关于世界的真理,关于诗歌的真理,关于人性的真理。“真理”一词不能从政治层面理解,我正在从诗歌层面而不是哲学宗教层面来谈它。
  诗歌的真理是什么?我试着从你的质疑中找出不是的那一部分,第一,诗歌真理不是诗歌政治,因为政治不能诗化,诗歌不可以为政治服务,但可以为人民服务,因为人民代表了活生生的现实;第二,诗歌真理不是个人真理,个人往往是狭窄与偏激的,个人更是渺小的,自私的,不确定的,未经历史检查的,夸夸其谈的,难以为继的,不可信的等等;第三,诗歌真理不是灾难、文明、道德、新闻、苦难、是非这些词语所能指的那一部分,也不是相反的那一部分。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愿意把它定义为未知的那一部分,诗人是盗火者,是创造者,是怀疑者,是颠覆者。
  如果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某种诗歌真理,那绝对是假的,那恰恰是我们要打倒的诗歌真理,诗歌真理永远在黑暗中,遥不可及,魅力无穷。
  现在,我们抓住的诗歌真理是死的,是僵化的,是自相矛盾的,是骗人的,是可疑的。
  你所提到的《亡灵传》与《冬的暴力》这类诗,都是一个青年诗人的“愤怒之作”,我不是一个掌握“诗歌真理”的人,所以我在盗火的路上也不能免俗,但相对于旧诗坛,你不觉得我们在颠覆吗?
  在我国“继承”带有道德光彩,而“颠覆”带有土匪的性质。这是可笑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必须废止。如果非要追查“继承”,继承的可就是土匪的成分了。乖巧的诗人与心细如发丝的诗人遍地都是,但有土匪本色的男诗人太少了,大气的有秋瑾气质的女诗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非要在诗中建立你所说的“一个文明的法庭,树立威严、立判是非”,就必须靠“有土匪本色的男诗人”或“有秋瑾气质的女诗人”来完成,因为这类诗人在现实写作中还保存些许基于时代是非标准的良知与责任。
  姑且认为你的假设成立,诗歌真理限制在这个“文明法庭”内部,那也只是虚幻的。犯人与法官都是“文明”自己,而法律条文是什么?是诗歌本身,一个荒唐的法庭在诗歌内部其实存有多年,这就是传统的诗歌观念条文。我们往往满足于这样的诗歌审判,这是要不得的,有违诗歌真理,所以我说不可能建立什么“文明法庭”。如果我宣布我建立了,或应该这样那样建立,那是假的。
  首先诗歌真理中没有“文明法庭”,我们写了很多骗了自己一辈子的诗歌,所依据的那个诗歌真理是错的,而苦苦修建的“文明法庭”威然挺立于诗歌史中,获得了时代的掌声与个人的虚荣的满足。
  如果某一天你突然得到了神启,发现那一个根本就是错误的或不存在的“法庭”,我们的写作原来属于自私的写作,背离诗歌真理的写作,那时我们将羞得无地自容,白白浪费了一辈子的好时光,还不如去当一个简单的苦力,躬身于田地,种谷种花更本质。
  你的质疑是好的,符合我对诗歌真理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的理解。我们在现实思考与写作中,犯得最多最大最蠢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找到了诗歌真理标准,以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文明法庭”,诗人充当了文明的法官,其实我们越位了,我们不是的。
  我们是天生要砸烂“文明法庭”的人,我们怎么能坐在诗歌里审判时代呢?我们不逃避时代,那是因为我们还热爱这个时代。
  我们之所以这样平庸是我们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现有诗歌语言的语言,我们被语言绑架了,我们失去了思考与写作的自由。不要以为你现在很自由,看看我们写下的错误百出的诗歌就知道了,我们不自由,我们被现有的诗歌资源废了,还自以为我们正在成为诗歌之神。
  这么说,我是不是诗歌的悲观者?

  ③木朵:“有秋瑾气质”——这个表述看起来把秋瑾单一化、符号化了,很有可能她也会“心细如发丝”,当年轻诗人不满意“继承”这条密道时,就会从它的反面寻找出路,但这种非此即彼的观念模型也是一种“继承”。换言之,一个后来者在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上,很可能是被动的:她被选中来继承什么,要么继承一门手艺,要么继承一个关于“造反有理”的真谛。她始终是传统的一部分。似乎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就像故乡是不可逆转的选择,“故乡的体温”也是你被选中来回忆它。《鹅塘传》、《蟾蜍传》……这些标题上带有同一个后缀的诗篇意图开拓出怎样的一个新领域?如果把这一些作品称之为“系列诗”,也很容易让读者想到另一些较你年长的诗人所惯用的技法。你如何在这个环顾左右的系列中,让自己的诗学理念进行一次洗礼?在你的观念橱窗中,是否预存了与你风格迥异的诗人,他们吸引你又敦促你,将观察你一次次打破规矩,展示风格的多样性?
  李成恩:“秋瑾”在我的价值体系里,首先她是一个诗人,其次她是一个革命者。我愿意继承她身上类似诗歌的“辛亥革命”的气质。这才是我谈论她的关键,符号不符号化,都不重要了。
  “继承”与“反叛”都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我们要继承与反叛什么。
  在现时代文化环境下,我们都存有较大的局限性。不是年轻人与老人的问题,大家都同处于一个战壕,没有年龄之分了。
  对老人我从不怀疑,对年轻人我更是情同手足。只要有足够的思想与活力。如林贤治与韩寒,我就分不清要如何来区分他们。甚至我读崔卫平与荒林,就像读我自己。
  我的想法与同时代,甚至与不同时代的一些思想者,存有天然的同一体。我热爱他们,比如对索尔仁尼琴,我看到了他身上的苦难,仿佛看到人类的共同命运,他与我们有何区别,他发出来的声音,与我们喉咙里发出来的有何区别,没有区别,重合――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再比如,秋瑾与我,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处境其实非常相象。她作品中的寒意与暖意,我能感觉到传承到我的身上了。她的革命气质与女性的侠气,虽然身处于不同的时代,我的作品中怎么会有呢?但确实有了。这都是人类命运的惊人的重合。
  再比如,虞姬这样的古代女性,我们身上也有与她相似的性格特征,情义与浪漫,这样的女性品质在我的作品中也传承下来了,我喜欢这样的传承。传承的是她们对人类黑暗的反叛。
  诗歌与做人一样。我这样来诠释,就较为清晰了。
  选择是自动的,不必有任何顾虑。
  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其实命运都安排好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继承与反叛都是理所当然的。
  《鹅塘传》、《蟾蜍传》,是自动写作的产物,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所顾忌才是自由的写作。至于外在的形式,我看并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形式永远是外在的,你写“传”他也写“传”,在我眼里都无关本质,在我的选择中,我的本意是形成一个题材与形式的系列,出发点更多的是趣味性,觉得这样写起来有意思,能让自己想写下去。
  写作这事最主要的,还是你能否写出好作品,是否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诗歌整体效果。
  而诗学理念的洗礼,我看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我个人的写作,通过不断向上攀爬,肯定有所改变,视野更大了,想写的东西多了,系列的作品成就了我更多好的想法,我必须让我随时有写作的好想法,而不是像一些平庸的写作者只知道瞎起劲,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想要的是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整体效果,我需要一个助跑的过程,我更需要起跳的信心与越过栏杆的力量。你说的洗礼大概就是这样的过程。
  回答你后面的问题:“在你的观念橱窗中,是否预存了与你风格迥异的诗人,他们吸引你又敦促你,将观察你一次次打破规矩,展示风格的多样性?”
  这真还没有。同时代的诗人,国内诗人像伊沙、于坚、沈浩波、韩东他们在口语诗歌的发展中像一座座山峰,我不可能去超越他们,我必须绕道走。同样,像北岛、多多、柏桦、西川、王家新、臧棣、欧阳江河这些人,他们的写作更是离我很远了,我的路不是现成的,我也不喜欢走现成的路。
  看似随心所欲在写,其实还是心中有数。他们会吸引我去读他们的诗,但并不意味着我会走他们的路。我不会沿着他们的路重复一遍,弱智才会。
  写作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事,我不会为“风格迵异”而写作,也不会为了“展示风格的多样性”而写作。我的写作第一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自己,哪怕是故乡这样古老的命题与情感,其次才是实现抱负与理想,去建构新的世界。
  如果非要我说“预存了”的诗人,我倒愿意把“反诗歌”的智利诗人尼卡诺尔·帕拉拎出来说,帕拉的“反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更有活力与真实感。我喜欢的诗人正是有活力与具有真实感的诗人,我愿意成为有活力与具有真实感的诗人。

  ④木朵:“像一座座山峰”——这个比喻让我想起你的《察看雪山》中“向雪山深处打探的欲望”,诗中写道一个人骑着年幼的枣红马来到雪山脚下,这个形象似乎也可理解为作为开始远足的诗人的内心观察,雪山既是即将面对的目标,也必然是要跨越过去的障碍,只不过,现阶段它们连绵在一起变成了被细细察看的对象,实际上,你已经发现了它们的“疲倦”:它们作为一个象征的疲倦感,以及它们因不能超越自我而显示出疲倦,相比之下,“任由一匹枣红的幼马在它们面前转来转去”的雪山们将发现一个富有活力的新手正信马由缰。可见,雪山作为一个隐喻、一个中介,传递出自我与他者(尤其是显赫的、高不可攀的)的新关系,我想,这就是一个渐现矫健身姿的新人在启程之初必须要做到的心境上的泰然处之吧。那么,不分老幼、先后,你认为未来十年,同代作者必须敢于面对新诗发展中的一座雪山是什么?语言在趋于成熟的未竟之旅中,将在这一期间赋予我们什么使命?
  李成恩:真正落实到写作时,是没有什么山峰可以对你形成压力的。
  这就要求你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有强大的写作干劲。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最可贵的就是不怕,不畏惧,他们在前面写了那么多年,全国那么多写作者中跳出来几个有真本事的人,太应该了。经过30多年新诗的血雨腥风,给我们留下一行行经典,这是时间的恩赐,他们不是青面獠牙,他们是活生生的作品,在时间面前害怕的是他们,畏惧的是他们自己,怎么也轮不到我们。他们在诗坛横冲直撞的时候,我的爹妈还没相见呢。如此想来,我向他们表示敬意,在他们的作品面前逗留,也完全是应该的,也为后面的新人做出榜样,我们也有成为老人的那一天,我们也是在为时间而写作,为时间留作品。
  我对上面提到的“一座座山峰”,不管是雪山还是没有雪的山,民间的山,还是知识的山,我仔细察看,对他们的作品较为了解,我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战壕,他们面临的问题正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我的困惑也在他们的困惑之中。
  不管怎样,我现在就在行进的路上,不管多么艰难,我上路了。
  我多次与他们对话,在同一个研讨会上就同一个主题发言,他们相当老道,面露大师的容颜,声音里透出时间的苍茫,头顶上披着雪,脖子上挂着念珠,手腕上露出搏斗的伤疤,哦是一群时代之鹰,从山巅下到会议桌前,屈身发表“诗歌真理”。
  这是时代的现场,瘦诗人与胖诗人,成熟诗人与半成熟诗人,都来了,他们脸上分明写着个人诗歌史。
  好了,轮到我发言了,我放出一支响箭,我策马来到阵前,时间静默,等待属于我的战场。
  战马来到了我们中间,正在寻找骑手。
  未来十年,情况会更复杂,新的骑手在我们中间出现,新的雪山随处可见。语言的雪山肯定最为复杂,网络/后现代语言对诗歌的影响正在加深,与其说是语言的变异,不如说是一代诗人思维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诗歌写作的难度会加大,如果不能攻克语言的雪山,我们将有可能陷入到无边的网络风暴中,我们的诗歌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底是坚守古老的汉语,还是在社会的变异中加速诗歌后现代化进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摇摆与逃离让诗人苦不堪言,难以为继,诗歌的空洞化,诗人的空心化,导致中国诗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盲点。诗人文化处境的艰难,诗歌未来持续的边缘化,堆积成了诗歌无法消溶的雪山,诗歌的命运本来就是这样,只有靠诗歌的温度来抵御时代的寒潮。
  诗人与语言的关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自新诗诞生之日起,新诗一直为合法地位而抗争,唐诗宋词是一座座人见人爱的美丽雪山,我们行走在新诗光滑的道路上,越走越孤单,文学全面退缩的时代,语言充当了商业工具,诗歌语言经过政治化、个人化、口语化、知识化等等无数次雪崩,现在堆积在我们面前的诗歌语言,陌生化严重,人们对此不信任,不置可否。
  诗人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过去诗人是苦行僧,现在诗人装的厉害,诗人要么像道士、佛教徒、基督徒,要么像流氓、地痞、恶霸、独裁者,要么像文化掮客、政治小丑、商人,等等。诗人在自残,与文化的关系一度紧张失控,恨不得与商业、政治、网络、娱乐同归于尽。
  语言是诗歌的灵魂,失去灵魂的诗歌死得快,我们只有活在语言中,诗歌才能向前发展。
  语言来到我们中间,寻找合格的骑手,但谁才能充当合格的骑手呢?

  ⑤木朵:“现场”、“现在”、“后现代”——这些词作为一种行进中的处境的表示,传递出一种当务之急,但是要落实它们各自确切的意义,又存在各抒己见的差异,如果结合你的近作——《张贵州传》——来探悉你对这几个关键词的认识深度,也许显得更加切实可行。这首诗旨在谈论一个女人的命运,并把她放置在一个受到经济规律左右的环境中,以观察人性的多元色彩,并力图褪去各种人为的遮蔽,找到一个本真的单个的人。我最为好奇的是,这首两行一节的诗半途中出现的一个词:“第二天”。它预示着一个转机,当事人运程的转机、诗句发展进程中的转机,没有它,没有另一个时间点的对照,人与诗句都可能陷入停滞状态,缺乏活力。这个词俨然表明诗是一个经过积累就可发现质变的空间(容器)。尽管这首诗所谈及的当事人并不是作者的现场所在,属于一种轶闻性质。可是,第二天如果和第一天一样毫无变化,那么,诗将如何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生老病死?
  李成恩:这十多年来诗歌的发展历史分明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第三代诗人的一个分支从政治抒情的浪潮中退出,写出了像韩东《大雁塔》、杨黎《怪客》、伊沙《车过黄河》、于坚《尚义街六号》那样的经典。我读他们的作品读得不想再读了,他们经历的并不新鲜,“非非主义”与“他们”所颠覆的不需要我们从头再来。
  同时,我喜爱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卡夫卡的小说。小说家对世界的认识比诗人更彻底。我意识到,我们80后并不是无根的一代,我们的文化积淀是天然的,国内的就够你受的了。不说国外,《世界文学》或《外国文艺》、《译林》原来介绍过来的好东西,无不在颠覆祖国的传统文学。我读这些发黄的旧刊多年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张贵州传》这样的作品属于我创作中的即兴之作,我的创作分计划好的题材系列与即兴的随手写下的两类。唉个人习惯。我从事影像工作多年,见多了像张贵州这样的小人物,但听导演朋友不动声色的描述,我还是被感动了,准确地说是有心酸之感。在中国底层,诗歌能发出更尖锐的光芒。这样的作品,我不想写得泪水淋漓,我更不想在诗中发表我任何立场。我只想把事情与人物放在诗行中,她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需要加工,正如你所说,我要“力图褪去各种人为的遮蔽,找到一个本真的单个的人”。这才是我的任务。这也是第三代诗人的经验。我太随心所欲,我的写作在外人看来是随心所欲,我确实在享受写作带给我的快乐,我不喜欢雕琢,不喜欢过度技术化的处理。虽然我不反对技术,像《张贵州传》这样的小诗,归根结底我也会不自觉地带有技术处理,只是写得较为随意,尽最大可能简化她,呈现她,呈现故事的过程,复述导演讲的事实,但张贵州身上的诗意与她的冷酷,同样蕴藏了巨大的力量。
  现代诗经历了抒情与反抒情、客观与抽象、冷叙述与意象纠结的历史流变。我写到现在,没养过猪但吃过猪肉,知道现代诗是这样一路镰刀斧头拼过来的,我接受了新诗遗产,我有权利享受新诗的成果。
  《张贵州传》被你火眼金睛盯上了,此诗写得一般,在我的诗中属三类分子。不足以“炫技”,因为它没有“技”可言,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诗最难写了。离炉火纯青,我还有些时日,请允许我在不断写中探索。
  你的访谈与别的访谈不一样,你抓住具体的文本发散开来,从个人细微处探究诗歌大局,我有时都有被你问得晕头转向的感觉,不知你下一个问题会是多么的出奇不意。但正是这样的提问,我才面对了自己。
  一个写作人,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修成大气。写作就像我诗中写到的那个张贵州一样。她为了生活而背景离乡,虚荣与生存,还有本能的挣扎,都集于她一身,这是中国转型期的所有人的精神象征,谁能说他/她没有在中国/诗歌转型期一开始绷得很紧,最后忍不住在文化/诗歌的尸首面前颤抖、嚎哭,然后站起来接受时代的恩赐,像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一样若无其事,继续生活与表演,这就是当下的文化/诗歌处境。
  我们的写作无非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挣扎。中国新诗的“生老病死”,中国诗人的“生老病死”,与整个中国文化的“生老病死”,与其他人的“生老病死”,没有区别。我们只需要诚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诗歌如影像,没有什么诗可以逃脱残酷的时代。
  “炫技”要谨慎,叙述更要谨慎,一不小心就被你这样的观察家纠住了,祝你冬天快乐!窗外飘飘雪花仿佛盖在中国所有的张贵州哭泣的身上了。如果你碰巧是基督徒的话,请向上帝祈求张贵州好运吧!谢谢你的提问,冬天深了。

2011年12月


李成恩近作选

芒果传

我手握一把英吉莎小刀
在夏日清朗的上午的书房
我是切开一只橙色的芒果
还是切开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索翁花白的胡须如一堆白雪
那一年,当总统进入他的书房
他妥协了,四只鹰一样的眼睛
对视的一瞬,我惊叹历史的妥协
在赞美的清水里洗了洗手
下一场演讲是在他的葬礼上

我切开一只芒果,我闻到了清洁的
香味,我同时闻到了人格发酵后
淡淡的愤怒――愤怒的香味

我咬一口芒果,咬一口古拉格群岛上
囚徒的坚硬的午餐,索翁下巴下挂着
一串芒果,这金色的果实成熟了
他坐在思想的餐桌边发表他最后的誓言

我吃下婴儿一样的芒果
与人类为敌是终生的事业


纸上帝国

我叠一张纸,叠成一个帝国
枪与炮,猫与狗
帝国的道具,帝国的仆人
我一一恢复,我一一拯救

我叠一张纸,叠成一个花园
花园人人有,不过园丁死了
花园荒废,一个小坟墓有一棵花揪树
埋着地主与园丁

我叠一张纸,叠成一个机场
你神色慌张地进去,出来的是一个洋人
洋人穿着闪闪发光,他心怀宇宙
长长的跑道跟在他身后

我叠一张纸,叠成你现在的模样
你的丑态,你的羞涩
独一无二的人穿纸衣
嘴与耳朵,眼睛与鼻子都歪了

我叠一张纸,叠成龙椅
龙椅上坐着一个皇帝
妃子骑竹马,达达从江南走过
帝国从江南走过,惊起纸上人家


过西域

我对沙说话,沙答应我
江南夜色下的嘴唇吐出细沙
我的牙是一弯新月
照耀我的城堡,那是遗弃的
或者我小小年纪本就陌生的
城堡,通过沙漏一点一滴穿过的
日月,我怎么能绕得开向我包围
过来的西域呢?

西域多雪,多沙,多风
我对雪说话,雪答应还我一身洁白
我对沙说话,沙答应在我的额头上
筑起一座城堡
我对风说话,风答应吹走
我脚下的遗骨

我在黎明醒来,雪、沙、风
这三件闪光的器物在我的手上汇聚
像我抚摸过的东西
在夜里飞起来,在黎明
却静如一缕晨光,在我手心
婴儿一样光滑

我洗雪,洗雪山的骨骼
我吃沙,吃得满嘴的欢叫
我捧着西域的风,整个西域
都伸手可见,好像要抓破了
唐僧俊美的面容


虚无传

我到过虚无的家里
虚无的家呀又大又明亮

绿色植物吐着肥硕的嘴唇
这是早熟的特征,我不便指出
其中暗藏的危险,我到虚无家里
做客,我喝下虚无大妈倒的热茶
我与她聊天,虚无大妈对我心存疑虑
这个年纪的姑娘,与我谈人生尚可
但谈尼采就为时过早了吧

我侧耳倾听
虚无大妈阅读量真大
天文地理,马恩列斯毛
大妈都有涉猎,她体态稳重
不像一个虚无的人
她目光温和,仿佛能看见她的内心
她手指洁净,牙齿光滑
虚无大妈虽然老了,但身上的气息
一点都不显老,甚至有年轻女人
甜甜的,盛在盘子里的水果的气息

这完全是区别于夸夸其谈的气息
她是有教养的虚无大妈
她养育了两个虚无的儿子
她是虚无的好妈妈
她是虚无的统治者
与我谈了一下午
直到他虚无的儿子进门
虚无大妈还握着我的手
就像我的亲妈,她老人家温暖的话语
差点让我热泪盈眶

我试着从虚无大妈手里抽回我的手
我发现我根本不是虚无大妈的对手
她握得太紧了,就像握着天使的手
她舍不得放手啊,虚无大妈
她老人家至少六十好几了,但心地善良
脸上皱纹少之又少,笑起来像一个孩子

我的手开始麻木了,我的脑子也隐隐作痛
但虚无大妈还没有停止的意思,她的嘴还在动
我眼冒金星,慢慢地我出现了幻觉
我要崩溃了,我要呕吐了
我挪动椅子,努力稳住摇晃的身体
虚无大妈家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
我看见她两个虚无的儿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
像两个虚无的凶手,突然站到了她的身后
我大叫一声,虚无大妈轰然倒下了


瑜伽

冥想的力量驱赶了身体的黑暗
我学习一只幼鹅。她进入我体内是前年的事
她的柔软,她的弯曲
一直贴着我的身体,好像要把我从骨头里抽出来

我害怕我会折断,其实我已经获得了幼鹅的灵性
在我生活的光圈里,我摇晃着步子
掂起脚尖,拿头撞击冥想的水面
我想我会掉进湖里,我确实掉进去了
但我没有淹死,我获得了幼鹅的解救

她弯曲的脖子救了我,救我于焦虑的生活
就这样弯曲,就这样持久地置于宁静的湖面

我发现幼鹅扇动想像的翅膀,而我的想像也跟着
一张一合,今年我得了冥想症
我得了幼鹅病

在清晨幼鹅的第一次晨练中,我拍动水波
推开柳树与石桥。我快速整理我的羽毛
把头插入清凉的湖水,我看见整个世界都弯曲了


春风中有良知

春风中有良知,翻起层层细浪
我看见池塘深处多年前的淤泥,像一个人的内心
羞愧得如此清澈

春风中有良知,翻起枯枝败叶
我看见树木的脸上下翻飞,像一个人的内心
心绞痛绞杀了他的羞愧

春风中有良知,翻起故乡的炊烟
我看见人类的故乡死而复活,像一个人的内心
堆集在小小的黄土坟上

春风中有良知,翻起历史的旧帐
我看见马匹掀翻了强盗,像一个人的内心
燃起细浪、炊烟与枯枝败叶


驼鸟的世界观

驼鸟眼里的游客太矮小了,它静立
像野生的绅士,眼里有贫富的阴影
一半是彩虹,另一半是骑驼鸟的少年

驼鸟表达了对彩虹的热爱,表达了它的世界观
如果没有巨大的乌黑的脚,就没有了囚禁的奔跑
这世界沿着弯曲的脖子上升到围墙之上,脖子里
囚禁的叫声像年少的激情提前进入了疲惫的黑暗

扁平的嘴,又尖又灰的嘴,戴着鸭舌帽,老实人的双眼
一切都是如此独到。从没有过的长相,从没有过的呆立
与静止,好像转过身来就要攻击你,举起相机的游客
有一瞬间的幻觉:我是来看驼鸟的,还是为了驼鸟蛋
而放弃了驼鸟的羽毛?如果能弄一只枯枝一样的脚
我相信,游客愿意付出更多的惊叫——
我的天呀,它居然追着我,要与我分享高楼镇白家庄
所囚禁的快乐。我发现所有的快乐源于动物的孤独

所有的漫不经心其实都暗藏了处心积虑,暗藏了弯曲的
审美,一团羽毛里分辨出混乱的世界观,分辨出高高在上
因为天生的近视眼,贫富不分的驼鸟表达出绅士才有的
秘密的习性——它们挤在一起,占据了高楼镇白家庄
圈养的审美暗藏了驼鸟的美味,以及无法分辨的远见


高楼镇,明末清初

土地因为一场杀戮而重新分配
夜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更加漆黑
我回忆明末清初的高楼镇
黑灯瞎火的乡间与明镜高悬的官府
都写着小王国。我还得在强盗们的脸上
写上囚徒,写上英雄与草莽
流氓与贵族则分得更清楚,就像饥饿与绸缎
瓷器与瓦罐,摆在统治者的心里
他明镜似的清楚,但视而不见

土地上写满了皇帝的姓氏
这是最保守的做法,子民在夜里唱歌
荷叶上端坐一个和尚,端坐一个腐朽的朝代
阵阵晚风吹拂虚无的和尚
他是清醒的,怀揣高楼镇
逃向荒凉的内心,隐居的不是知识分子
就是目不识丁的苦命人

我回忆绸缎的历史,我更要回忆土地上的马蹄
绸缎的脖子缠住了美人,美人是可怜的
马蹄踩住了统治者的衣袍,你休想卷走金银财宝
我回忆难产的妇人一声声的哭叫,在明末清初的
高楼镇,在黑暗的朝代,紧紧捂住了嘴
她嘴里咬着一块破布,抓着统治者的手腕

我回忆中的帝王来过,他趾高气扬,说一口难听的
方言,他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禾苗上,禾苗枯萎
土地上写着他的名字,江湖上写着他的名字
但墓碑上写着咒语,仙人的布袋上写着咒语
弯曲的白鹅,笔直的柏桦,都是虚无主义的隐士
造反的人骑在高楼镇的墙头,兵器落后
脑袋像榆木疙瘩,智商却像白鹅:高贵中透着灵性
身材普遍偏瘦,但柏桦站立在通往后院的小路旁

明末清初的一场细雨,淋湿了哥哥的马匹
他在赶考的路上得到通知,要改朝换代了
强盗做了考官,江湖恩怨成了新的逻辑
学问再好也得洗心革面,先割下舌头
在城门上晾一晾,与游学的外省青年碰面
辩论赛上妖术占了上风,而底下的小动作
却赢得了持久的掌声

高楼镇呀我的回忆加深了妖术的流行
有人死于一声叹息,有人死于一堆路边的野火
更有人穿蓑衣,腰身系一根红绸躺在明朝的棺椁里
他口含夜明珠,脸上描得像个小人儿
这样的回忆已经要了他的命,他的命抵不了猫的九条命
我拿刀在明末清初的门后捅他,他只是一个劲地叫
但气息尚存,还回头咬我,咬那根捅死他的小铁棒


我的辛亥传

如果我生于辛亥年
如果我听见1911年10月10日夜
零星的枪响,我会解开我痛苦的小脚
我会跑在中国摇晃的道路上
我会去日本留洋
我会在海上学习日语,然后回国
那一夜我就在武昌
我冲上了街头,但半个月也不见清军反扑

不反扑,并不意味着革命就能成功
同志呀还需努力,该杀的头还得杀
直至挂在城门上,风中的王朝盛产刺客
我就是众刺客中的那一个
我潜入了帝国的后院,我要刺杀的皇帝
有人保皇,有人抢着要先下手
比如那个年代最美的男子汪精卫
比我更懂得暗杀与炸弹之道,但夜太深
失败是难免的,失败属于革命者

北京鸦儿胡同一个出来拉屎的居民
一声大叫引来了警察,一个深坑
一个二尺高的大铁罐子
盖子上有一螺丝,拧着一根电线
一直通到旁边的一条阴沟里
连着一部电话机,这就是革命党的
炸人现场,警察以物找人
找到了打造铁罐的铁匠铺
顺着线索跟踪到了琉璃厂东门火神庙的照相馆
里面一堆革命党,把汪精卫与黄复生抓了个正着
汪在狱中留下名诗:“慷慨歌燕市,
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出狱时,路人争睹其风采
一代美男在历史的深夜被一泡屎
毁掉了的暗杀,他的面孔好像整过容
凭着巧舌如簧的口才,凭着英俊与张狂
汪逃过一死,但是回首历史的细节
革命的前夜闪电早就撕破了他那一张美男的面容

孙中山的到达,彻底改变了局面
上班时穿中山装,回乡看望老母与妻妾时
则改穿长袍马褂,习惯了坐轿子
那还是坐轿子吧。但四分五裂的革命党
一下子拧成了一股绳,大家都同意孙中山的
意见,这在革命党的历史上是常见的
他的八字胡,他革命的风度影响了热血青年
剪辫子运动深入大街小巷,浓密的八字胡只蓄在
革命领袖与文人的嘴唇上,而文明棍却不只是
挂在领袖的手上,上海滩的黑帮戴墨镜
拿根文明棍扮演革命的流氓与地痞

凡是造反者先剪掉油亮的辫子,都生虱子了
不愿剪辫的人躲在晚清的柱子后
或者在绸布店里昏昏入睡,怀里的妻妾两眼呆直
我与秋瑾背着长剑,从绍兴城的夜色穿过
革命党人在演讲,他的嗓音里有火药烧焦了的气质
我尊重历史的选择,我更尊重父母的胆怯

在辛亥年,胆怯的父母跪在祖先的牌位下
有人打开了国家的枪械库,下等士兵喝醉了
那一夜我听到了武昌的枪声,也听到了父母的叹息
乡下的财主伤心到半夜,这不开窍的老朽们
他们集体捂紧了粮仓,捂紧了通向革命的路

如果我生在辛亥年,我肯定捧着一颗半生不熟的
头颅,去找清政府算账,为什么要割了我热血的
头颅?为什么要挖出我埋在上朝必经路上的炸弹?
我、阿Q,还有鲁迅先生与他的同乡秋瑾
在帝制变共和的下午,梦见了民国的国父
黎元洪与黄兴我所知甚少,但我认识国父好看的八字胡
还有站在他黑白照片里的国母,她的仪态啊正是我的所爱


盐官

夜里传来消息:岛国爆炸了
我醒后再读两个半小时的史记

鸡叫声中白光从楼群中渐渐露出来
我的脚麻木,而心灵清新
我的眼闭一会儿,文字躺在身边

一页又一页的历史
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从脑仁穿过,惊起梦中的鸥鸟

我穿木屐在院子里散步
再次确信海水抬高了盐官

哦盐官
我差不多有半生与你不曾相遇
你躲在大海深处
背上是一座岛国

现在岛国在盐官背上
煮沸了,煮沸了的猴子
抱着煮沸了的茶壶

茶壶里的日本
一个哭泣的盐官
搀扶着一个烧伤的武士
一个烧伤的武士
牵着一个幼小的童子

他们集体的哭泣
波及到我国善良的心

我国地大物博
和尚儒雅,茶叶肥美
善良的心遍布大江南北

那一年我还不在人世
奶奶在逃命
日本兵追赶的紧

盐官呀白须嫩面
他代表一个朝代
人民要吃盐
乌鸦要唱歌
盐官与姨太太恩恩爱爱

砍掉的头挂在城门
我多年后才见到那些面容
盐在眼眶里结了笳
仇恨的泪打湿了草木

一个国家的恩仇
不需要盐官来报
他与姨太太衣锦还乡
白银藏在舌头底下
官盐背在驼背上

日本呀多美的岛国
盐官说:我爱日本
我爱日本的姨太太
我爱日本的樱花开
我爱日本的剑道与茶道
我爱日本的和服与阴柔

盐官抱头逃窜
枪炮震歪了他的五官

那七年
从海上远道而来的军队
陷在中国的山河里
我没有参战
并不等于我不想参战

我的年纪太小
我恩仇不分
我只爱人类
我只爱一颗心一样的地球

我抬头看城门
日本兵割下的头颅让我咬牙切齿
我决定参战
但穿越艰难的时光,我还是来迟了

蘑菇云是什么云
是什么样的罪恶
获得了什么样的惩罚
是什么级别的地震
获得了多高的海啸

反正我来迟了
我一个小小的盐官
我背上一个国家的良知
我行色匆匆
我的愁容像破碎的岛国

我敲开春天的门
我给惊慌的人民
送盐来了

我以一颗悲悯的心
捧上一包中国的盐
我以一团民间的爱
靠拢一个哭泣的岛

盐官爱上樱花
我爱上灾难中的人类

伤口爱上盐
樱花也会流泪

阴柔之美
此时我眼里的灾难

房屋飞上了天
和服在风中碎了

股市上的钱
盐官的钱
我的白银
被海水洗得更白

徽道上的小痞子
担着一箩筐盐
他发财了

小痞子
装不正经,装神弄鬼
装地震专家

一眼识破
震歪的五官扶正

我大骂:小痞子
滚远一点
我把你们视为动物
那一年
你们集体犯下死罪

南京城
盐官夜里从尸体上踩过
他血里的盐快流尽了

没有盐吃了
那就献上血
但血里的道德
烈士一样的道德
疾恶如仇的道德
嗷嗷叫喊着公平与正义

盐官脸色惨白
失血的痛苦
教训了肠胃失调者的矫情

岛国传来更加伤心的消息
死难者的面容被海水洗得发白
惊恐的幸存者
等待着盐官的到来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