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达尼埃尔·阿拉斯:《蒙娜丽莎》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14-12-08  

达尼埃尔·阿拉斯:《蒙娜丽莎》

孙凯 译
董强 校



  无论怎么算,《蒙娜丽莎》都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莱奥纳多·达·芬奇用5年时间画完这幅画,我却用比这长得多的时间才爱上它。事实上,我是看了20多年以后才爱上《蒙娜丽莎》的。我指的是真的“爱上了”,而不仅仅是“欣赏”。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作品之一,尽管它也许不是最能感动人的,但至少它也是被评注得最多的画之一。说起《蒙娜丽莎》,喜欢它的人就充满热情,甚至陷入迷狂。这说明它也是能让人感动的。而我,抱的是一个20世纪下半叶的欣赏者的心态,也就是说,大家已经看了太久的《蒙娜丽莎》,对它太熟悉了,以至于它渐渐变得更像是一个玩笑,而不是别的什么。尤其是杜尚重画了《蒙娜丽莎》,并在画面下方签上了L.H.O.O.Q.以后,大家就更不能把它当回事了。对我来说,就必须超过杜尚造成的障碍,不是要去找回达·芬奇当时的眼光,或者他同时代的人看此画的眼光,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这幅在极特殊情形下绘制的作品在时隔近500年后,仍有着怎样巨大的影响力!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沃尔特·佩特或泰奥菲尔·戈蒂埃对《蒙娜丽莎》充满痴狂的溢美之词。即便是克内斯·克拉克,一位是莱奥纳多·达·芬奇的专家,非常严肃的一个人,也是20世纪中期最出色的艺术史学家之一;连这样一个人都在一篇文章——这可不是他少不更事的幼稚作品,而是在他理论上已全面成熟时写的——里说“‘蒙娜丽莎’看起来就像‘海底女神’”:这女人坐在阳台上,阳台在高处,对着远处的风景——克拉克竟然把这样一个女人看成了“海底女神”。那么多严肃的人、美术馆馆长、饱学之士,居然这样来评论它,那这幅画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画里一定有玄机!以前,我个人对它没那么多的兴趣,后来因为要写一本关于达·芬奇的书,《蒙娜丽莎》之谜就成了不可回避的事。我得尝试理解达·芬奇画这幅画的个中奥妙。最后,可以说,成果斐然!我想解决的问题是:它是怎么画出来的。现在,我就描述一下这个过程,你们会发现很多从前看不到的东西显现出来。
  首先,蒙娜丽莎坐在阳台上;在她背后,小墙的左右边缘有一些廊柱。她背朝很远处的风景。其次,她坐在一个扶手椅上——我知道这一点仅仅因为人物的左臂支靠在椅子的扶手上,与画面平行。奇怪的是,没有靠背,这个扶手是椅子存在的唯一线索。远处的景色也很奇怪,只有山石、土地和水,没有一处人为的建筑,连棵树都没有;如果没有那座桥,这简直就是人类出现以前的洪荒时代。正是这座桥向我提出了很多与诠释有关的问题。这座桥应该是跨河而建,但我们找不到河的影子。在杳无人迹的远古风景中,凭空出来一座桥,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我意识到,画中浓缩了达·芬奇本人许多集中的思考。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达·芬奇自己说过,绘画是一种精神的事业(cosa mentale),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达·芬奇1503年接画《蒙娜丽莎》,那正是他需要钱的时候,而当时佛罗伦萨又没有大宗订单给他;后来,几个月之后吧,他就受命绘制市政议会宫的壁画,这可是笔大宗买卖,所以达·芬奇一直没把《蒙娜丽莎》交给它原来的订购者乔孔多(Giocondo)先生,而是私留下来,一藏就是一辈子。有证据表明,远处洪荒景色的构想,是后来渐渐才有的。人物姿势奇特地坐在没有靠背的扶椅上,后面是这样的风景,我们得搞清楚人物和风景的关系:达·芬奇仅仅想把远处的风景和蒙娜丽莎夫人的美貌与风韵做一个简单的对比,还是两者之间存在别的关系呢?
  于是,我想进一步知道这个蒙娜丽莎是怎么画出来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蒙娜丽莎的手臂支靠在扶手上,与画面是平行的。她离我们很近,因为手臂下方没有任何体现距离的空间。实际上,她的身子处于阳台护栏的“前面”。而当时的绘画传统是把画中人物与观众拉开距离——佛兰德斯地区的肖像画就是那样:人物相当清晰,但画面下部却总有一个小护栏挡在人的身前,人物有时会把手放在上面。达·芬奇独特妙想,把护栏挪到后面,蒙娜丽莎就来到了观众这边;同时她的手臂又作拦截状,阻止观众的侵入。另外,画面展示的是她的四分之三像,她身体微微转向我们,脸几乎是个正面,目光和画面垂直,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她都好像直盯着你。因此,从画面下方直到她的眼睛,有一种形体上的扭拧使人感觉她盯住你不放。我们处于她的目光之下,这是该画的魅力之一,那种感觉就像处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中的那个目光笼罩之下一样。在西方美术中,《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是第一幅伟大的女性裸体画,在西方女性裸体原型的目光下有置身其下的感觉,当非偶然。
  接下来,是她的微笑……画微笑着的肖像,这是达·芬奇的首创。在《蒙娜丽莎》问世以前,没有哪幅肖像是微笑的,除了安托内罗·德·梅西纳(Antonello de Messine)的《笑面人》。安托内罗的这幅画现藏在西西里岛的切法卢(Cefalù)。安托内罗是个伟大的画家,但他的笑面人只是咧嘴强笑,像是在做鬼脸,画得并不成功。达·芬奇很熟悉安托内罗的作品,他心想:大家不是想看微笑吗,那我就画一幅。为什么要微笑呢?史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微笑。画过好几幅肖像画,在米兰有埃斯特;有埃斯特家族的伊莎贝尔的肖像,这画现藏卢浮宫,另外还有两幅是在佛罗伦萨画的,一幅是吉内弗拉·德·班西(Ginevra de’Benci)的肖像,现藏华盛顿,另一幅就是《蒙娜丽莎》。这是仅有的两幅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绘制的肖像画,也是仅有的两幅人物“直视”观众的肖像画。在别的画里,人物的目光都在躲避,在画面中斜视,你的目光永远无法与之相对。《吉内弗拉·德·班西》大概作于1480年;这是幅绝妙的作品,但画中人物是悲伤的。画中女人嘴撅着,嘴角朝下,显得很悲伤。如果研究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就会知道原来是因为她的情人不在。这幅画也正是给她爱人看的,让他知道自己不在时,他的情妇有多悲伤。
  相反,蒙娜丽莎在微笑。她微笑,是因为他的丈夫,弗朗切斯科·乔德尔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在当时最伟大的画家达·芬奇那里为她订购了一幅肖像。他丈夫为什么要为她订肖像呢?因为她给他生了两个漂亮的孩子,两个男性继承人,他们马上就要在佛罗伦萨换一处房子。这些我们都知道——大家围绕着《蒙娜丽莎》编过各种故事,但它的神秘不在故事里,而在画中。她丈夫买下另一处宫殿,扩建了房子,又给妻子画肖像,由达·芬奇主笔。不过她一直没看到这幅画,达·芬奇把它留下了。总之,这是一幅洋溢着幸福的作品,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年轻女子,曾为丈夫生下两个活蹦乱跳的男孩儿,在画中,丈夫的爱使她容光焕发。这些虽是历史轶事,却非常有价值;在历史的分析下,所有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猜测都土崩瓦解了。
  不过,这还不足以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那么迷人。我想,其中有更深刻的原因。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才体会到个中奥妙——不,谦虚点说吧,我体会到了我该体会到的东西。其实,让我着迷的,是蒙娜丽莎的形体与远方景色的深层关系。如果你仔细看后面的景色,会发现它是不连贯的:从观众的角度看,右边有高山,还有一个非常高的平湖,湖水像镜面一样,给出了一个相当高的地平线。再看左边,情况相反,景色的位置要低出许多,你都没法想象两部分风景怎么连在一起。是的,这个风景存在着一个断带,它被蒙娜丽莎的脸和微笑改变了,并藏在了后面。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朝高处风景一边的,她的嘴角对着高的这一边微微上翘。两处不可能连在一起的风景的过度就完成在这张脸上,隐含在她的微笑中。
  你们会问:好吧,那又怎样?好,我想,大家读过达·芬奇的手记吧,也该记得,他十分崇拜奥维德和他写的《变形记》。达·芬奇也好,奥维德也好,他们最常探讨的一个经典主题就是:美丽易逝。奥维德笔下的海伦(Hélène)有句名言:“今天美丽若斯,但日后我将如何?”对,莱奥纳多就是想用包纳宇宙关怀的大手笔,来探讨这个主题!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优雅,微笑的优雅。不过,微笑是短暂易逝的,只能持续一会儿。正是这优雅的微笑,把身后混沌一片的风景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从混沌到优雅,再从优雅回到混沌。这体现了对“双重时间”的沉思,而这幅画的核心问题也就在这里。它在沉思冥想,思考的是流逝的时间。蒙田在他的随笔里说:“我有好几幅肖像,相比当初,今天的我已何等不同。”于是,蒙娜丽莎短暂的微笑,把我们从混沌的洪荒时代,带到优雅的转瞬即逝的当前,但迟早,我们还得归于那无尽、无休、无形的混沌。
  最后的问题是那座小桥。我一直不明白这座桥的含义,直到读到卡罗·佩德莱蒂(Carlo Pedretti)的书。卡罗是研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专家,而且同他一样,能用左手反着写字。这个可敬的人研究了一辈子达·芬奇,对于画中“桥”的存在,他讲过一句道理很简单,但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话:“桥”象征流逝的时间。有桥,就必然有河,而这是对流逝时间最寻常也是最绝妙的象征。“桥”是一个线索,它告诉观众,混沌的景致与微笑的优雅构成了奇妙的反差,其中的奥妙正是流逝的时间。这幅画的主题也就是时间。也是因为这个,蒙娜丽莎的身体微转,运动正在“时间”中发生……明白了这个,我们便可以就此分析下去。这幅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的紧凑、密度与简洁使它总是让人思考……
  讲到这里,我对《蒙娜丽莎》就不作更多评述了。我想,如果乔孔多先生看到这幅画,是不会喜欢的。我甚至觉得他会退货,因为不喜欢嘛。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用更新颖的目光看待一些事情。我想,弗朗切斯科·德尔· 乔孔多不会接受这幅画最终完成的样子,有一个简单而充分的理由:在那个时代,这样一幅画是“可耻”的。今天,《蒙娜丽莎》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可在1503到1505年间,它却不能被人接受。为什么呢?你看,乔孔多可不是无名之辈,而是佛罗伦萨的上流市民;他在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画家那里为妻子订制了一幅肖像画,因为后者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结果呢,画家画了一个微笑的年轻女子:她不得体地微笑,还离观众那么近,眉毛和头发都被剔过——我们知道,那时只有生活堕落的女子才剔眉。而且,画家把她放在一个了无人烟、蛮荒可怕的风景前。大家想,一个魅力十足、爱意绵绵、为丈夫生过两个孩子的妻子,你不把她放在草地绿树、小鸟萦绕的环境里,而放在这样的风景前,这么画,做丈夫的能高兴吗?草地绿树、小鸟萦绕,是达·芬奇同代画家拉斐尔肖像画中的常见背景。乔孔多不会理解达·芬奇的这幅画。我想,那座“桥”,也是达·芬奇为乔孔多这样的观众画的,目的是向他们解释他没有乱画,那风景里实际上蕴涵着对时间的思考。不过,我想这幅画太超前了,在当时,它意味着肖像画实践的震动,不可能被马上理解。其实这一点可以从那些临摹它的画中体现出来。拉斐尔非常欣赏《蒙娜丽莎》,但在画《贵妇和独角兽》时,却把达·芬奇的手法“正常化”了。《蒙娜丽莎》是“另类”的。
  研究《蒙娜丽莎》时,还有个让我惊讶的事。我同时也在研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生平和他在画《蒙娜丽莎》的同期绘制的地图,那天晚上,看着那些地图,我突发灵感——或者说是狂想吧:《蒙娜丽莎》远处的风景中,右边是地平很高的湖水,左边是充满沼泽和流水的谷地,我发现,这个风景是托斯坎纳(Toscane)地图一厢情愿的再现。1503至1504年间,达·芬奇绘制过托斯坎纳地图;在地图里,他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远古时代,特拉齐麦纳湖(Trasimène)如何供给水分,以致在托斯坎纳城市阿雷佐南部的阿尔诺(Arno)谷地中形成了一片沼泽。达·芬奇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水道,从特拉齐麦纳湖一直延伸到阿尔诺谷地。让我惊讶的是,《蒙娜丽莎》中的构图和莱奥纳多·达·芬奇在地图上的地理学设想是吻合的;甚至,蒙娜丽莎身后的景色,正是那个远古时代的托斯坎纳,那个远在人类创造出美丽城邦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地方。美丽的托斯坎纳就是“蒙娜丽莎”。连接特拉齐麦纳湖和阿尔诺谷地的水道,不是别的,正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断下去。比如说,蒙娜丽莎好象是在一个山洞的洞穴里;关于洞穴,达·芬奇曾有一段很美的文字描写:当他探入洞穴,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时,既心动又害怕。达·芬奇对女人身体的兴趣和害怕是有名的:他是第一个把女性生殖器画得像个洞穴的画家。这样的推演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我想,《蒙娜丽莎》里浓缩了一种对肖像和时间的思考,而时间,这一思考是西方肖像艺术中的最基本命题。同时,《蒙娜丽莎》无疑是最能体现达·芬奇个人世界的作品之一,因为画中生育能力旺盛的女子,虽是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孔多的老婆,却是达·芬奇为自己画的。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