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施世潮:为王维辩护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3-02-02  

施世潮:为王维辩护




  王维的文学史地位历经变迁,大致上从盛唐时的诗歌核心,到中唐后被杜甫、李白超越,再到风靡当代欧美,一个被赞颂和怀疑的中国古典诗人。


对王维的责备和王维的沉浮

  “他已经固定的文学趣味和他被迫充任安禄山大燕伪职的道德麻烦,使之无能处理这一重大而突然同时又过分真实的历史变局……”①
  对王维的评价,一直在伟大和优秀、大家和名家之间摇摆。对之质疑者也不少,不仅有当代诗人西川,还有钱钟书这样的学者:“中唐以后,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一直是杜甫……王维和杜甫相比,只能算‘小的大诗人。’ ”②
  “歌行体特别能见诗歌的格局,看王维的《桃源行》、《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再比较其他诗人此体裁的诗歌,王维显得弱了,王维的叙述能力和诗歌内容都有无生气和不及意的问题。” 友人崔勇曾这样说。
  尽管有责备和起伏,但王维的声誉一直相对稳定。如宇文所安的评价:“王维被排列于李杜之下,虽然偶尔被批评,他的地位曾被怀疑,他的声誉仍保持了相对稳定……”③
  王维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二流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不可能取得所有人的认同。奥登说要成为大诗人,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之三四:

(一)他必须多产。
(二)在诗歌题材和处理手法上,须有广泛的涉猎。
(三)他的洞察力和风格必须有明晰可辨的独创性。
(四)他在诗歌技巧方面必是一位行家。
(五)就所有诗人而言,我们分得出他们的少年习作和成熟作品,但就大诗人而言,这个成熟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老。

  读到大诗人的两首同等品质但不同时期的诗歌时,我们能迅速区分哪一首写得较早。如果按这个标准,王维无疑是个大诗人。
  对诗人进行梁山排座没有必要,但考察诗人历史地位是怎样形成的,诗歌的优劣评判可以有哪些标准,回到诗歌本身,减少权力、政治、文化等因素对诗歌的魅惑,这是诗歌评论的应有之意。
  在开元、天宝年间,呼声最高的“当代”伟大诗人,无疑是王维。763年,王维之弟王缙把辑录的王维作品进献给代宗,得到了唐代最高统治者的赞赏,《答诏》曰:“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词》。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
  盛唐“当代”诗人的中心地位之确定,某种程度得益于权势,除了皇帝的褒奖,还有王维及母亲崔氏家族还是尊贵的世家望族“五姓七望”成员这个原因。
  在中唐之后,外来的李白、杜甫动摇了王维的地位。但杜甫本人在766年的《解闷·十二首》称赞了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王维历史地位被李杜超越,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祛魅“权力”对诗人的加持。 王维的历史地位评价还与文化标准有关。从儒家的诗歌标准看,宋代存在“抑李扬杜”现象,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往往成为诗歌评判的主要标准。李白的遭遇,任伪职的王维也遭遇过。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当代,学者傅璇琮1995年《在王维诗歌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上次申报王维研究会成立时,有关方面的文件上写到不要把李、杜、王并列。”④
  如果按释家学者的标准,王维又会超越所有唐代诗人。信奉释家的顾随甚至把王维抬高到杜甫、李白之上。“欲了解唐诗,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姚鼐谓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今体诗抄》)。摩诘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⑤
  经过历史沉淀,从唐代诗歌的各种选本数量上看,王维诗歌入选数量和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属于第一梯队。同样的逻辑,当西方推崇东方的禅宗文化时,王维又又一次上扬。


多面手王维的复杂性

  “王维写出了宋之问以来最雅致的宫廷诗、出色的边塞诗。在这种窘迫的诗体(六言诗)上获得了或许是所有诗人中的最大成功。”⑥ 即使在他的弱项叙事诗部分,其《桃源行》可以辨认出伟大诗人陶渊明,创新了“简朴”的抒情方式:“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他把正面书写安史之乱留给了骈文。在各种体裁上,王维的五言绝句最佳;在七绝上,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三叠》、《渭城曲》)显示了王维处理多种诗歌主题的能力和水准。
  胡应麟《诗薮》: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王翰的“葡萄美酒”,王之涣的“黄河远上”,以及王维的“渭城朝雨”都是唐七绝里的佼佼者。王维此辞出后,谱为三叠歌之,三叠曲原谱如何、何为三叠都没有公认说法,历经几千年,已成了音乐文化遗产。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音节最高者,相传倚笛亦为之裂。”可见音节悲畅,声情沁骨。这首诗到底藏有怎样的魔力?
  雨后清晨,渭城馆驿的杨柳依依,这是青春的气息,美好的良辰,世界被清新适意所抚慰,在清纯、凝静、明丽的景色里,本该值得停留,但离别或许是永别迅速降临。阳关在中原外,安西更在阳关外,出阳关,所谓“咸阳古道音尘绝”,意味着把个体投向荒草白沙之地,迎接人的是不可预知的命运,命若琴弦,死亡的阴影笼罩,但盛唐的豪气犹如“酒神精神”,以酒浇胸中块垒。音调高亢,情感真切,伤感而不凄惨。
  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青春气息和中断的离别相对撞,明丽的绿色和隐藏的苍茫荒漠相映衬。一二联节奏舒缓,第三联拔高音节,突然加速,以口语式的问答和乐府民歌的语调书写别离,以动静、色彩、节奏、空间、时间等维度进行切换,是这首诗歌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此前,王勃有一首结构相似的诗《秋江送别》: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王维借鉴并超越了前人,阳关曲被一再传唱遂成别离代名词,甚至在朝鲜,明代的郑之升也写下:“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王维的“观照”诗学

  王维的山水诗,为何如此耀眼?它与其他山水诗有什么区别?不妨从这个现象入手:没有哪位中国古代诗人,如此密集地书写过夕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偶然作六首之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秀才迪》)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这不是没有缘由的。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被称为“诗佛”,《维摩诘经》、《观无量寿经》等典籍在8世纪非常流行,王维应该熟悉它们。
  诗人帕斯说,《鹿柴》不是一首类似自然主义审美传统的诗,他怀疑该诗带有某种精神体验,他强调诗中场景的精神特性,直到波顿·沃森的《中国抒情诗》印证了他的直觉:“对王维,落日之光有明确意义。与阿弥陀佛有关:炼金术士在傍晚将近时分冥想,如青苔在林中,受着光明。”⑦
  《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法门,初观就是“日想观”:“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古人有“坐观落日如悬鼓”诗句,直接化用了《观无量寿经》。
  王维有数十年坐禅修炼的行为,可以大胆推测他也有“日想关”的修炼。那么,部分夕照诗与此行为产生关联也就顺理成章。萧驰说:“此诗(《鹿柴》),很可能出自诗人林中坐禅的体验。从内在去体验,空山人语从环绕坐禅者的浑圆空间由远及近传来,同时,夕照从天穹投入林薮而落在膝下的青苔之上。”⑧
  诗人捕捉的瞬间世界,像是自足的、独立的,时间也是静止的,世界不过是心念的旋起旋落,“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同样,可以大胆猜测王维也在修炼“水观”:“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谁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据说到一定境界,会出现“有水观出,而臻于自在状态。”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赞为色韵清绝,在夜晚感知清泉在石头上流过,这更像是由内而外的山水诗。
  王维的“观照”,一方面成就了他诗歌中独有的气质,但另一方面也在损害他的诗歌。一首《过香积寺》,至今被香积寺当成荣耀。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王维的诗歌里,这首冷色调的诗歌不算出色。叙述了寻寺不遇、误入深山的实景或心路历程。香积寺作为净土宗的祖庭,是为纪念善导大师(613-681)而建,这位净土宗祖师注有《观经疏》,有日观三障的说法,观黑、黄、白三种云障蔽落日,对应终生业障轻重,由此生忏悔心。禅净双修的居士王维,来了一次寻访净土宗道场之旅。但诗歌结尾讲理的方式,对于非佛教徒读者来说,实在过于说教。
  不惜损害诗意而去表达佛理、禅意,从而接近寒山、李梵志类型的诗歌,这是王维诗歌里的一个突出现象。 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在时间的钟摆里,个体等待衰败来临,感官在雨夜里被打开,秋天的果子从树上掉落、腐烂,秋虫在四季循环里发出哀鸣。这本来可以写成非常严厉的诗歌,严酷的自然法则掌控着生命,人应该发出“旷野呼告”。但却没有,呼告声被紧紧压制着,回到了必死之物的平静回声,回到“内心私语”,以无常常驻和定向轮回,来回应可怖的生老病死,以学“无生”来抵抗恐惧。东方式的同体大悲智慧,与西方 “原罪”、回到上帝完成终极救赎完全不同。
  诗歌的前两联非常出色,但后两联落入说理的惯性。友人谢作赞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是《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境界。


王维对西方现代诗的启发

  “中国的文人文化,比如行草书法,文人山水花鸟画,按照西方现代主义的概念,它们是现代性的。它们从诞生开始,就是文人追求精神自有的产物。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其基因已经包含在古代精英文化的传统中。” 友人李哲峰如是说。
  在这里并没有打算去讨论现代性,中国古典诗肯定包含西方标准的现代性品质。比如雷格新书《现代诗的诗歌基本特征》里,就把意象的广泛运用作为特征之一,而王维就是“意象”大师。对于传统资源,西渡曾有一个观点:“就每个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仍有可能与这个传统的某个部分产生非常深刻的关联。”⑨ 雷格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现代性。
  王维诗歌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启发,是值得注意的现象。“20世纪以来,王维是美国读者喜爱的中国诗人,他的诗英译本有七种之多,这在中国诗人中很少见。”⑩
  王维诗歌英译甚至影响了美国两次“反传统”的诗歌革新运动:意象派诗人的新诗运动和以垮掉派为代表的反学院诗歌运动。受王维影响的西方名诗人,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斯奈德、科恩·威廉斯、扎加耶夫斯基、默温、勃莱、佩恩·沃伦、威廉斯·赖特、吉尔伯特、安蒙斯……
  美国深度意象派主将詹姆斯·赖特自认为深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我试图再次唤醒并迎接这个世界》:

离我窗台不远处的
一棵松树上,
一只明艳的蓝松鸦在树枝上
上下反复跃动。
我笑了,我明白它已忘我于
全然的快乐中,因为它和我一样明白
那根树枝不会折断。


  诗人与一只鸟达成了共识,鸟和人都知道那根树枝不会折断,人、物的界限被打破,这种带有禅悟的惊喜,深得王维诗的神韵。
  赖特的另一首诗作《又到乡间》(张文武 译),也是如此:

白房子静悄悄的。
朋友们还不知道我到来。
田野边光秃秃的树上,一只啄木鸟
啄了一下,之后是长时间的寂静。
我兀自站立,天已近傍晚。
这时我转过脸背对太阳,
一匹马在我长长的影子里吃草。


  在夕照下,寂静的田园,人的影子和吃草的马不经意融为一体,简洁的口语,让事物回到宁静的状态,让人的灵魂飞扬舒展。
  汉诗翻译家伯顿·华曾(Burton Watson)曾以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为例,解释庞德诗歌中的“脱体法”现象,用中国古典诗的特殊句法,使非象征的意向获得了象征的普遍意义。“王维有意识地安排他的自然意向,以创作一种神秘的气氛,一种无体性(Bodilessness),这样就取得一种抽象度……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构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着的哲理。”⑪
  美国诗人巴里·吉福德(Barry Gofford)“曾仿王维《辋川集》作二十首,他的诗集叫《中国笔记》(Chinese Notes)。”⑫ 另一位美国诗人威尔士称自己的作品移植了王维,还把诗集题为《安静地在哈斯维尔:拟王维》,看看他《雨后的早晨》:

一夜急雨后的苹果花变成红色。
常青树闪亮。春雾笼罩山林。
五月花凋谢。朝霞逐渐消失了。
鸟在唱歌。一个城里来的客人仍在睡着。

  取消主体,以物观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模仿王维。
  安蒙斯的《放弃》也几乎在抄袭王维《辛夷坞》:

当太阳
落到黄栌木
丛林后面
野生的
黄雏菊
在散乱的暝色中
放弃了
紧张的注意
并由此而变得狂野
随着风
转来转去
举起它们的
花瓣
从花茎上
飘开
一去不返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无人幽谷自开自落的“须臾之物”芙蓉花,具足自在的生命,既无出也无入,自然万物,显现真如。同样表达花落,安蒙斯却缺乏寂静之境,他也想表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澄明,但达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之境尚有距离。在习惯二元思维的西方,消解二元甚至一元的东方思想和美学,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王维的《鹿柴》一再被翻译,20个字的作品在西方幻化出至少20种以上的版本。著名诗人斯奈德是这样翻译的:

空山:
看不见一人。
然而——听——
人语与回声。
返照
穿过幽暗的森林;
再一次闪耀,
在青苔上,天上。


  《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王维大概没有预料到,他的作品漂流比他的人生更加难测。



注解:
① 西川:《唐诗的读法》,北京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P90。
② 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③ 宇文所安:《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P44。
④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版,P826。
⑤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版,P840。
⑥ 宇文所安:《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P46。
⑦ 艾略特·温伯格:《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版,P36-37。
⑧ 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成》,2018年第1版,P287。
⑨ 参见《文艺争鸣》2010第4期:《期待中国的大诗人——西渡、雷格对谈录》。
⑩ 洪越:《十个译本,两种形象:王维诗在美国》,原载《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
⑪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3版,P230。
⑫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3版,P68。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