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1 后天的
时间性经验结构或者说解构——已经是对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将来,这个三元统一结构的瓦解。
对后天的思考应该来自于卡夫卡,他曾经在他的随笔笔记中留下了一段晦涩的文字:
“弥赛亚只会在他不再必要时才会来临,他只会在他抵达之后才会来临,他不是在最后一天来临,而就是在末日那天来临”
——一个多么奇怪的时间性悖论:
一方面确实在末日,拯救者会来临、会审判——升入天堂和打入地狱的被彻底分别开来了,这即是末日,是唯一神论的末世论判决,不再有时间了,这是最后的时间。
但另一方面,却不是末日,因为拯救的弥赛亚是多余的,似乎还有机会!
卡夫卡这个语段最后一句也许可以被不准确地意译为:“正是在后-天来临。”
汉语的“后天”这个词恰好传达了唯一神论的弥赛亚来而未来的隐晦含义——这是一个“多余的”悖论:拯救的救世主只是在他是“多余”时才会来临,在末日,在末日的末日——是末后的末了——后天的后天,但他还是“多余地”来了;尽管他是在所谓的末后的“后天”抵达——不是明天,而是在最后的最后那一个末了的后来才来的一天,他才到达,他如此晚到的抵达不就是多余的了?
“后天”之为“后-天”一直是太迟了,是迟到的迟到,是太迟了!比明天还要晚到!还要多余。后天的时间性,汉语后天这个词,是否暗示了对弥赛亚的某种双关的形式指引?
后天,一直隐含着这是“最-后”的一天了,是末世或终末,是所有时间终结之余,而不再有余了!因此,就不能再拖延了,既是因为正义的紧迫感——必须当下作出决断,也是因为也许连审判都结束了——事物已经抵达了终结,审判还有什么意义?如同德勒兹对审判末世论的消解!
在后天,那还有什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可以做的?但是,后天只有还有,只要还有后天,就还是有这多余的剩余!
片段2
本雅明和阿道诺,德里达,布朗肖,阿甘本等人其实对后天有着一些思考。
与弥赛亚救世主的等待和来临相关,后天的时间性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三重时间性结构模式的解构:
1、如果弥赛亚——“今天”——来临,就是现在当下的时刻,我其实就没有了机会,我还没有来得及悔改或者改过呢!
——即,我就不再有剩余的机会了。
德里达曾经反复如此带有戏谑地说过。因此,还要有后天,还要推迟他的临在!
2、如果弥赛亚——“已经”——或者昨天——来过了,那我也没有了机会,现在的我已经被审判了。
确实耶稣基督这个弥赛亚已经来过了,却还是死在十字架上,他抹去了自身,他的现在断裂了——在“那个”受难的瞬间,我与这个最后死去的神一样,我的“过去”在那个受难的时刻没有存活的余地。
——当尼采说上帝之死,他没有说错,因此怨恨的本体论时间性经验其实在于:这个过去之为过去的不可补救,这是对过去的复仇以及遗忘的不可能性,但是后天意味着这个死亡并不重要。
3、如果弥赛亚还会再来——将来——尤其是末世——再来,没错,基督教相信弥赛亚会再临,那就是未来——来而未来——的机会,那是圣灵的到来。
但是在复活的三天结构中,已经来过的弥赛亚的坟墓是空空的,因此为将来的“未-来(to come, a venir,zu kommen)”——“未-来”意味着“来”而“未来”——未来是明天这个将来之后的将来——留有了余地,他并没有一直现身。
而且三天的复活——作为受难时间的明天或者未来——其实并没有出场,而是坟墓的倾空和他的离去。
后来者要爱的是他的离开和告别——如同南希所言。
片段3
那么,其实,后天的时间性在于:这是末日的未来先行——后天之为后天,一直是未来先行的——是未来还没有来——但是却已经到来了,不同于将来时态,后天之为后天的时间性,一直是一个不在时间维度中——但是又切中时间的奇特维度,一个在时间之外-却又切中时间之内的——奇特的皱褶。
或者这最后的后天才是真正的末日!是一直被延迟但是却又已经到来:我们已经预感到了将来之后的后天,后天总是没有明天那么有确定性的,后天是神学中真正预言或者预感的时间性经验,后天已经对现在的期待和希望施加影响,而且在时间感上超过了明天——明天这个将来却是有着将要实现的可能性,还是可以在场化的,是“等待”可以实现和充实的可能性,但是,后天打开的是等待之为等待本身的时间性的“不可能的”经验:也许不再有后天了,哪里还有明天的明天?哪里还有将来?!
但,但(后天一直伴随着音调的转折或者变调),后天也许是最为贫乏和平凡的,我要说就是平淡的:后天不就是明天的明天嘛!后天不就是昨天的再次乏味的重复嘛!今天已经在重复昨天了,明天还是重复今天,而后天呢,是加倍的重复和无聊而已!而且,还要有一个乏味的后天干嘛?!
在模仿的结构上,后天几乎消解了将来对昨天的接续和模仿,这是不可能的“未-来”,或者说,后天是不再有明天的明天,因为这个明天要么更加乏味,要么可能并不来临!
后天:无论是在最为激进的等待的意义上——还有等待,一直要保持等待!还是在最为贫乏的乏味的经验上——不需要等待了,后天不就是明天的无聊重复?“后天”都消解了自身:后天如何可能?后天——恰好是不可能的明天的经验!
片段4 或者。
后天,既然我们说道后天,既然后天已经被我们所触及,或者说它已经触及到我们,在当下的这个时刻,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处于对后天的等待之中——处于不可能等待的等待之中,等待之为机会——一个奇特的时机却没有会面,那么,这个机会就在此时此刻,在这里的这个瞬间,在每一个平常的一天,就是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成为“后天”的,后天式的!
把现在的这一刻就“当做”后天——后天总是剩余的时间,但是,也绝望地肯定:不再有剩余了,明天之为明天,已经被给予过一次机会了,不会还有一个明天的明天再给你任何机会!因此,这样也就把明天这个可能的机会消除了,但是,奇特的是,这样一下子就进入了后天的时间性经验——不是现在和明天(因为这个明天可以充实在场化,可以完成期待),现在则不同,既然没有了将来的这个明天,我就立刻在当下进入后天了,我就进入后天好了!我不要明天这个将来。我就掏空——如同坟墓的空空,或者跳出了明天——这个致命的一跳——就是对未来的信仰。
是的,后天是跳跃的经验,是思想的跳跃,致命的跳跃,也是思想的舞蹈的步伐。
与之相应,对于昨天的怀旧或感伤,实际上不是怨恨昨天,昨天已经是铁打的事实,但是这昨天也是更早的当下的后天——关键是要发现这个昨天的后天性,后天之为后天是一种并不存在而超越时间性经验的实际性生命经验,是对时间之不可能的经验,是对等待之为等待不可能的经验,是对等待本身的等待,是等待一直还可以等待——还有后天!
片段5 所有的当下,已经被后天所击穿了,所跳开了,所逃逸了,所拒绝了。本来是接受当下,但是,奇怪的是,对后天的经验,同时,也分开或者分离了这个当下本身。
如此的后天性已经提前在当下之中,以不可见的不在场的方式触切当下——有着触及但是又切开,这个提前的力量也在修改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结构,这就解构了时间!
后天——是对时间解构的中国式的经验。
后天对时间性的解构在于:就使现在的这个当下立刻转变为一种飞跃或者腾跃的经验!这是庄子所有思想和想象的秘密!也是克尔恺郭尔的决断的信仰,还有海德格尔某个时期思想也与之相通,这是一个玄妙的时间性经验,汉语这个词提供了如此思考的机会。
后天,有着时间性的玄机,这是一个几微的经验。
而这个被提前的后天所“触-切”的时间性经验,就是一个无余所打开的剩余时间:本来不再有后天,仅仅只有明天,或者即便有后天,也仅仅是明天的重复而已,但是,因为经验这个贫乏或者跳跃的不可能的后天时间,一个无余的内在裂缝被打开,有了余外的时间性经验:每一刻,每一个当下现在已经是余外或者例外——有剩余的时间——但仅仅是例外时刻,这是阿甘本一直在思考但是似乎并不那么明晰的,我们以汉语“余”的思想更好明确化!因为阿甘本对无余的思考不够,主要是靠例外的余外和剩余生命的政治。而在这里,后天打开一个余外——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无余,但是仅仅只有余外的情形——也许还依然绝望地是“不可能的”,后天一直还是不可能的!除非(save,sauf),除非有着例外或者余外,在这个时刻,不是未来,而是后天这个时间提前的例外情形,当下的剩余可能了!拯救才可能!
片段6 思想和诗歌写作,也许就是对这个剩余空间结构的打开!
我甚至想说,中国文化现在就处于这个余外或者例外的时刻:2007年的剩余价值剥削已经达到了极致,而2008年的地震,奥运会,三聚氰胺,杨佳案等等,都使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处于余外的例外这种极端境况。当然,当然,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是这个余外状态普遍化了,但是,但是,奇怪的是中国却并没有如此危险的征兆!
果真如此吗?
因为我们并没有经验到后天,也没有对无余的经验,还以为有着剩余,继续回到剩余价值的征用上。这一直是我们这个文化的迷恋,是我们最后虚假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