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金忠龙坤:为诗者的自白兼诗作十首
级别: 一年级
0楼  发表于: 2023-10-04  

金忠龙坤:为诗者的自白兼诗作十首




        一、缘起:读诗与写诗
        诗人终生朴素的愿望,以一贯之就是不断有自己的作品,符合自己的理想,哪怕过程像一棵树,缓慢努力地往上长,但以生长的样子来完成诗歌抽象的样子,仿佛那是寻求到天意,也是不断获得天意诗我的过程,是为用凡人之躯探明诗神与凡人交流的艺术。同时,我们依据诗人作为人在世间历练生命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可以看出早期的灵犀和天分的东西随着诗人个人的时间累计,会慢慢被淳化,从生活在诗意中变成生活就是诗——这一终极的愿望突破,但又很可惜的是,获得这一终极突破的人太少了,甚至有很多诗人拒绝向那个方向突破,就停留在某一个阶段而了却自己的艺术生涯。想一想绝大多数真诚的诗人存在于世,活得是多么有耐性,多么认真对待诗歌这份职业,唯有职业性的投入,才能获得“诗人”这专业的头冠,这做匠人的过程和一般工程师的进阶没有什么区别,但又是因诗人操持的是语言,意象和最敏锐的感情色彩,成果又常常镌写于纸中或者语言的市场里,又与一般职业的工程师更有灵魂的优势,诗人终究又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每个诗人最终渴望自己的人生树长的高高,结的果最好,所以,一个诗人于诗歌的世界中,首先有所确立的是要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且不断挑战自己诗歌的特色,包括词语、句子、感情的引申、角度的对焦在内,诗人对生存有多在场,对生命的感悟有多厚重,句子与意象组合有多灵活,就能扯开现实世界多大的天幕,言明那天幕后面的秘密,进而为世界代言。当诗人每次有了关键性的突破,都意味着想象中的形式由诗生活化了,实践的诗歌代替诗人本人,获取了属于诗人自己交代给艺术史中的荣耀——就为这一点,写诗便成了诗人不断渴望完成的艺术增量。
       但与此同步的孪生过程的,常常是诗人的读诗。诗人自己的想象和诗歌的范式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经历了大量的类别萃取,进一步消化转换之后成为诗人某一种关键的时刻和气质,读诗是建设诗人“我”性的关键步骤,很多时候,诗人写不出诗歌时,反倒不如去读别人的好诗,所谓知音都在(别人的)潜意识中,替你完成了。为了写诗歌进而转化成为诗歌而读,这个初心同样重要,也掺不的假,换言之,写自己的诗和读别人的诗歌是耦合而进的,诗人写的诗与对应读的诗也是一对命运的组合。但如果此刻我问:面对当下的诗歌世界,是写诗重要还是读懂诗歌重要呢?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问题,但面对现实中诗人更怪异林立的诗歌范式,这个问题又变得极其重要。写出自己的诗歌至最好,有可能理解不了另外诗人的至最好的诗,中壮年写出众人确信的诗,至中老年写出的是出轨于小说,杂文语言的非诗,种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很容易解惑的,甚至魅惑得如照镜子,看镜中人时——那儿有一个人(一首诗),并不等于那儿是一个人(一首诗)。

        二、辨剖:价值的等价
       为了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有所探索,且从自己切实的经验出发,阐述作为一个诗人能对准的镜头,为完成这么一个以诗辨诗的过程,当向普适通用的乐观方向想。
       当诗人要写出一首诗歌,无论是主动的暴涨式的去让心中所想变成诗歌文字,还是临时的大块挥斧而成的诗歌意境,都大致遵循这么一个过程:缘起的刺激--中心思想--心迹谐振--附和而来(而择)的句子--句子凝结的诗歌。诗人写诗的过程,必由其心机铺设与句子编码来完成,心机和心迹是真的,句子因替心机来完成表达,它有假意性和多义性,甚至有多个替身潜藏存在。诗歌能不能写好,在以上各个环节都会存在阻碍诗歌良化的因素和突发事件,譬如,在心机谐振阶段会出现诗人本身多个心绪的冲撞,当失去了最终规整能力的时候,那么附和而来的句子就会变得代表不同立场的精神思想,无其最终的合力,艺术效果失败;又譬如符合而来的句子可能并不能体现好心中思想,但能很好体现心迹谐振,也就是一句诗歌中的顺承的后一句很好很出彩,但它有可能不符合全诗的中心思想,它能代表另一个中心思想的价值取向,那么就不得不对其裁切。诗人写诗如果有足够的惊醒和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诗歌的技艺能力其实并不难,而且很多诗人已经悄悄践行了这么一个过程,直至得心应手。
        当写诗的人满足于且善于在心迹谐振--附和而来(而择)的句子--句子凝结的诗歌中做文章时,且固执地做了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时,那么他极有可能是蹩脚的诗句大师。
        当“高段位”艺术的诗人,在不严格遵循以上作诗的过程,自认为有个伟大中心思想,随意组合句子就交付成诗歌,那么这类诗人我们由不得不怀疑它有什么是真艺术,这极容易走向沽名钓誉的劣等价值的行列中。 
        反过来的读诗也大致遵循这么一个过程:对句子凝结的解析--句子背后的谐振--心机表露--中心思想--当时缘起的可能。任何一首诗歌,如果读者远比诗作者的艺术段位高,那么对其读诗的过程,不用严格遵循以上过程,而只是直接切入中心思想和句子解析之后在逻辑上、直觉上匹配不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很容易判读它是一首失败的诗歌。只有在艺术段位相差不大或者以下对上时,需要不断循环以上过程才能真正读懂原作者的心中思想和艺术表征,进入这个处境时,常常容易产生歧义,譬如从句子背后的谐振走不到作者心机的表露,或者从诗歌中心机表露得不到诗作者当时的中心思想等等。当读一个诗人的作品时,如果不很充分抛弃自己固执的一些经验,那么有可能永远在大的“中心思想创造者”面前是低段位而不自知,因为更高段位的人,他所居的日常精神位置,哪怕和读诗者表达的是同一个精神内容,但他在他的位置中所摄受的表达角度,低段位的看不懂,有时就像夏虫不可语冰的差距,也是阅读者和原作者的困境,为了规避这种困境,主要责任者在低段位者的内功能力,需要他们不断去挑战自己。高段位者的责任则是另一个方向,即是挑战自己固有的特色,对同段位,低段位的诗能真正切入地欣赏,而达成他诗即是我诗的迁移和利他性存在。
       写诗的过程和读诗的过程双向解析、明辨,同步从诗歌文本中找到最后藏匿的读诗者和写诗者的“我心”技艺,这就是诗歌艺术价值的等价过程。

       三、实验:同一首诗歌的十种写法
       为了实验以上等价的过程,本人以《一匹枣红的马儿朝我奔来》为题,以10种不同的诗歌文本进行创造与实验,以创造者写诗又以读诗者品诗,每一个诗歌文本范式力求做大的区分,也力求写出个人当下最好,最出彩的诗篇。当然目的是挑战自己诗性迁移的能力和驾驭多种文本的利他性尝试,最终付出的其实都是向利我性回报的,只是这种利我性的回报常常并不受其功德。
       十首诗歌用写作方式提示为命名,但诗歌的题目都是《一匹枣红的马儿朝我奔来》,写作方式的命名有时并不切确,或有更好商榷。


①、朦胧爆发式写作

一匹枣红的马儿朝我奔来
它像一盏踊跃的神灯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梦幻般地
预言草原的法则
马蹄,是它踏地千里的歌声

它,每根毛发都散发着一股英气
自由驰骋的英气,驻足、甩尾
口中泛起泡沫,向众马轮饮
清水的琼浆
头也那么不羁,溅到岸上花草的冠冕
那低矮的冠冕,是你们的冠冕

年轻的马,神情高傲,越出了
窄路,把河水拦腰斩断
向我奔冲而来
这使我想起了战国,青铜,旌旗
在浩大的草原中
不分时机地出现英雄
这释重的感觉,一如冲进
我胸口的红色、血色
向四方喷溅


②、咏叹式写作

一只不可捕捉的野兽,枣红色的皮肤
一匹,绕带着百辆战车的动力
像个火球,奔跑起来,且不暂缓一下
而奔向我
仿佛我也是一头不可捕捉的野兽
靠比人类更野蛮的情绪,冲撞

我渴望的圈地运动,也是它的一部分
盟约与共识,从彼此的鼻息中
喘升出来,能感觉它的背后
还隐藏着我,我在它的眼前
张开双臂

我们之间的间距一再缩短,过程发展出
在天地间划出一条走廊
从走廊这一端,我是星辰,我溶解变化
到它那一端,固如塑像,高傲的神情不能留下
任何人为的阴影


③、哲理受力式写作

这是自由的一天,
两个不同的事物都自愿见面。
在草地上我无限释怀,没有什么
我已丢失,
只等那匹马儿自己来取。
想到此我就忍不住赞美,无关是那一匹马
和我相关,枣红色或白色。
我渴望把好事都搅在一起,
用各自的欢心去交换,
产生出更多的心都是我的。
我已明白,在任何一次互动的游戏中,
我绝不是一个我,
那马也绝不是一匹马,
事物都在冲向自我的自由,
无数个,但都不能提前被限制,
否则,产生出来的心都会不是我的,
我在马的背后向自由的天空瞭望。


④、抒情式写作

我该怎样供养你,这艳丽颜色的马儿
仿佛你是尽情狂欢的火焰,尤其是在
深秋的蓝珀色的苍天之下,你高贵地
追求着鬃毛燃烧,飘逸的尾巴渴求血红
结结实实地在青草地上,独自一匹
热烈地和苦闷战斗
战斗啊,这个过程多么孤独
这儿没有你的同类,和你暴躁的脾气都不同
和你嘶鸣的调调也差距巨大
生命的光荣和喜悦,都是那些深沉的过程
当每一个黎明,都因太阳
发出它怜悯的叹息,唯有你偶尔借乌云
遮蔽自己单极的绝望
虽然生命都如斯,因困苦而漫长
但时光不会向平庸者发生冲突
可我们上过战场
可我们打过仗


⑤、论述式抒情写作

它的身姿高傲地站在那儿,充沛的电流
滋滋冒出火焰,从地面流过
而进入鬃毛
威严,直立的如同一个伟大的国
矗立在那里

围绕着它,敞开它
勇猛的气质从它打开
感受到由它发出的惊叹比预设的
一堆危机还要锋芒
强健的四肢不能轻易触摸,力量缠绕其上

由一簇健美的线条浸入油画中
它肌肉的颜料,在蓬勃颤抖,沿着它
强大心脏泵出的血
染了一身决意的斗志,然后
发出嘶鸣声打破四方沉闷,一阵阵声波
冲开旷野,仿佛一个宇宙震动的中心
一点儿也不缺失,自成其伟大的圆满


⑥、描述式抒情写作

用完整的一这个下午,去牧那匹马
尽头,把下午用完了,这宝贵的时间
还没把牧马的事完成

它匹配完这段兴奋的冲动之后
结算它的价值堪比相会:梦

当然,遗留之愿是想再重复
它用完的姿态
一匹偶遇的马,可能再也不见

一段时间已过,它粗暴的枣红色
还在我脑子里展开图案
让过去的更宽阔

夜幕下它被继续告知,要继续发光
光里有个虚拟的骑手,制定好了
所有的条例,栅栏
直到围观它的人群,为它的疲劳和沉默
叫好
而四散入帐如鸟翼


⑦、辩论陈述式写作

你是颜色的扭动,还是扭动的颜色
从颜色中抽离出去,还是你的马性?

你广阔的自由里,并不再增加自由
多增加的会携带烦恼?

这闪电一样的气力
我且握着你的鬃毛
驾驭一道拐弯

和你并列在一起,我的抽象尚能求和
而你的迅疾却挪动天空

当日子无意义地对待我们,我们就多
增加感情
追求满世界都是枣红色
填充更多枣红色的脸谱

人声从草原的民谣声里出来
草原从你的狂奔的目光里摊开
自由之光照进去
自由打量着真自由者

注:“自由打量着真自由者”这句化用木朵先生的《问道板栗树》诗句中“真知打量着真知音”


⑧、拟人陈述式写作

高大的枣红马
站在高大之处
没有运动
也没有在乎高大

它习惯了那个位置
自己的,似乎别人
无从夺走
默默的
消化时间

当它朝一片树林走去
一些冷光打在它身上
它的走动有些犹豫
像带着思考的人
在给思考挖掘深度

它感觉自己身上的花纹
比高大更密集
包括阴影,甚至
一道水汽溅射出的细小彩虹
也趴在它身上

既然事至于此,何为高大
确已不再重要,而是
在没有包容万物之前
为什么身上会有
那么多火红碎片


⑨、朦胧拟态性写作

马,在梦里奔跑的动物,
保留了松弛的发言权。栅栏以外,
几颗流星向外奔跑,
它带来的自由,更让人感到羡慕。
世界从此地开始分半,枣红的身体,
活着半个卧室,
在夜里吞咽针尖般的灯光,与时针一同旋转,
边走边燃尽灰色的面孔,
凡配得上安静生活的,都是从安静中
增加了重量,不见有多少路途,
能延续自己能解决的断点。
一切都似表象,
一切都似迷惑,
从梦中出门,一段绕回来的路,
似归去来兮。
正如后半夜更多的流星在跺另外四只脚,
它想回到天上的另一个自然本性。


⑩、陈述性拟态写作

抚摸枣红色的这匹马,抚摸到
它的鬃毛,总是鬃毛,充斥在
草原的山峰之间
一撮一撮如野草般移动。色泽
好像刚被涂抹,你抚摸到
细小的毛尖,更明亮得似把颜料打翻
它引领你走进画家的画室
到那些需要你创造精湛技艺的地方
等待你说出,你有一支画笔
是它给的,你把它的毛发抚平着
藏在那片光里,你回到触觉灵敏的手中
像双手握住过又从手指中溜走的
红色珍珠——
那相同的记忆


       四、终结:统一之统一的可能
       很多时候,常与诗人论诗,总是囿于句子、词语、意象、架构等层次中,不可否认这些是诗歌的元素构成了诗歌存在,如人必有眼睛,样貌,衣装,神态等人的因素,但仅从眼睛,样貌,衣装并不能比较真实地勘验到此人的本真,如上文阐述的,诗歌写诗是由中心思想决定了真,句子的附和决定了表达,反过来读诗是由句子的符合来验证诗人的真,最终找定到写诗人的中心思想,所以规整来说,一首的真其实是诗人中心思想的真,是诗人写诗的那个时刻的真,如果这个真被辨析发现其发生了错位、颠倒、扭曲,则我们认为剩下的句子的表达和组成句子表达的意象,词语,架构都没有本质的价值,如同阿巴斯甜有甜味,但终究不是糖不是能量。这潜在要求作为一个老成的诗人,必须能对诗人的中心思想上快速审读,评判,进而标价的能力。研究句子,词语,意象,架构本质上是研究诗歌的第二性而非诗的第一性,反之同理,沉溺于诗歌第二性的比重里面,很容易阻挡诗人向第一性发展,时间久了,回位不到第一性诗人的文本风格极容易固化,其实文本风格固化本身是不要紧的事情,但仅仅是自我的心性原因而只认同、理解某种文本风格,那此诗人并不能获得诗歌艺术的充分授权。第一性一般不用发展,它本是完全的,作为艺术者,你要做的是于某时某景中,取其一溺便可,第二性需要经历长久的磨练,逐渐掌握其规律性,技巧性便能摆脱技巧的束缚,为下一步的返璞归真打下基础。但不可否认,任何艺术的修炼都是渐进和变异的,一蹴而就的常常存在很大的弊端。
       诗与诗的交流和价值评判是极其复杂的,但诗心一旦确定了又极其明朗,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天分高出的诗人,其诗心常常不近人情,而在外太空,在修道者般,但包括这些天才诗人的诗心在内其实都是人心,对人心的阅读能力是落定诗和评判诗的最终归途。无论是十种诗歌样式还是百种诗歌样式,抽象出来都是诗人心境的投影,这种投影只是通过句子做了伪装,能辨别出伪装成何种程度是读诗人为诗歌健康发展的绝对责任在肩的使命。而作为诗人写诗,必由真心、真诚、真理、真实、真知为核心,借由自我逻辑对句子意象的驾驭能力,表达成名实相符的境界,则是诗人种植诗、收获诗、继学诗的绝对责任在肩的使命。
        努力使自我的心性处于能驾驭多种诗歌文本样式,努力使自我的心性在实际的生活与形而上的意象深度融合,并由此而共情上下,是诗人得以广泛存在的基本要求。
        统一之统一,实际是由分工之分工决定的,在艺术创造中澄明内心,老练技巧,在艺术的品读中琉璃心性,应耀万方而不迷,这便是最终的统一。




[ 此帖被金忠龙坤在2023-10-04 18:49重新编辑 ]
级别: 创办人
1楼  发表于: 2023-10-05  
“读诗也大致遵循这么一个过程:对句子凝结的解析--句子背后的谐振--心机表露--中心思想--当时缘起的可能。”

很生动的一次诗学探险之旅。尤其是后面对一个主题的多种写法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都令人眼前分外一亮。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