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凤女士的邀请与安排,让我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同大家谈谈我在美国写诗的经验。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马为义,英文名字叫William Marr,非马是我的笔名。1936年我在台中市出生,但童年是在我的故乡广东潮阳乡下度过的。13岁的时候我又回到台湾念小学六年级,然后进入台中一中。初中毕业后我考进台北工专念机械工程,毕业后接受预备军官训练,然后在屏东糖厂待了两年,就随着时代潮流于1961年到美国留学,在Milwaukee的Marquette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便在当地一个公司参加核能发电厂的设计工作,四年后该部门因亏损过巨宣布关门,我便趁机到威斯康辛大学去读了两年的核能工程,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到芝加哥的阿冈国家实验室从事核能发电的安全以及能源的开发研究工作,一直到提早退休。这样的经历,相信对一个台湾理工留学生来说是相当典型的。所不同的是,我从小就对文学有兴趣,在台北工专念书的时候就与同学创办了一个叫《晨曦》的文艺刊物,由学校供给纸张,我们自写自编自己油印自己发行,对枯燥的学校生活是一个很好的调剂。在美国的头几年只忙着读书谈恋爱结婚生小孩,直到取得学位开始工作,生活比较安定以后,才同在台湾时认识的诗人白萩取得了联系。那时候他正主编带有浓厚乡土味道的《笠诗刊》,希望我能利用地利,尽量多译介一些刚出版上市的带有泥巴味汗酸味人间味的诗集,每期留出了大量篇幅给我。就这样,从美国诗开始,后来又扩大到加拿大、拉丁美洲以及英国诗人的作品,还有英译的土耳其、希腊、波兰和俄国等地的诗,几年的功夫我一共翻译了将近一千首,相信这些译诗对台湾诗坛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
在这些诗人当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他是一个小镇上的小儿科医生,他的许多短诗便是在看病的空档用打字机敲打出来的。他虽然从未参加任何派别,但他可能是美国诗人中读者最多的一位。我最喜欢他的一首叫《场景》(The Act)的诗:
玫瑰花,在雨中。
别剪它们,我祈求。
它们撑不了多久,她说
可是它们在那里
很美。
哦,我们也都美过,她说,
剪下了它们,还把它们交到
我手上。
我常引用这首诗来说明我对现代诗的一点看法。我认为一首成功的现代诗,应该留给读者足够的想像空间。诗人的任务只是提供一个场景,一座舞台,让读者凭着各自的背景与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完成。这样的诗是活的,不断成长的,因为我们的经验每人不同,每天每时每刻都不同。作者没告诉我们诗中的男女主角是什么关系。是夫妻呢?或是情人?剪下玫瑰花的“她”,是年华己逝的女人,看不得别人美呢?还是抱着怜香惜玉的心情,想让盛开的玫瑰,在我们心中保有最美好的形象与记忆?而“我”为雨中玫瑰求情,是纯粹的爱美呢?还是另有隐情?比如想到了新交的情妇。如果是后者,那么女主角绝情的一剪,还把剪下的带刺的玫瑰花交到“我”手上,便大有杀鸡儆猴的味道了。总之,短短几行,可能性却无穷。这便是诗,丰富耐读的现代诗。
当时台湾与日本、韩国的诗界联合组织了一个《亚洲现代诗集》编辑委员会,每年轮流编辑并以三国语言再加上英语,出版一本《亚洲现代诗集》,我也担任了部分中文诗的英译工作。
可能因为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把汉语译成英语要比把英语译成汉语辛苦得多。更使我惊异的是,一些在汉语里像模像样甚至外表华丽的诗,一经翻译成英语,却破绽百出,有如翻译是一面照妖镜,把躲藏在诗里的毛病都显露无遗。这当然有可能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原诗缺乏一种普世的价值与广义的人性,用不同的文字翻译后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感动。
一边翻译一边吸收营养,渐渐地我自己也开始写起诗来。在不是故国的地方写诗,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文化的差异之外,便是:用什么语言写?为谁写?写什么?这些问题当然是相互关连的。当时雄心勃勃的我,确有用英语写诗,进军美国诗坛的念头,但很快便体悟到,如果思维仍习用母语,那么最自然最有效的诗语言应该是自己的母语。用第二语言的英语写诗,无异隔靴搔痒。语言确定以后,自然而然地,汉语读者成了我写作的对象。当时美国的汉语报刊不多,刊载现代诗的副刊更少,而大陆的门户还没开放,因此台湾的读者成了我的主要对象,旁及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对这些读者来说,美国的题材虽然也许可能产生一点异国情调或新奇感,但不可避免地会有隔阂;写台湾的题材吧,对住在美国的我来说又缺乏现场感。在这种情况下,写世界性的题材成了比较好的选择。深层的原因当然是我一直相信,任何事物,只要深入它的内部,总可以找到一些能同时感动许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或不同职业的人的东西。作家的任务,便是挖掘出这些事物的本质以及广义的人性,想办法把它们完美地表达出来。下面这首短诗便是我的一个尝试:
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一位诗评家在谈到这首诗时曾指出,虽然我们可把它看成纯粹的情诗,一对年轻的情人撑着伞在雨中拥吻的甜美镜头,但更可把它推广去涵盖所有人际的关系。如果社会上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都有这种相互体谅、彼此调适爱护的精神,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祥和可爱。
由于用汉语写作,我同美国诗坛几乎没什么接触与交往,直到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伊利诺州诗人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协会每两个月聚会一次,主要是批评讨论会员所提出的作品,并组织各种活动如到养老院及医院等场所去朗诵、举办成人及学生诗赛等。入会不久我便被推选为伊利诺州诗人协会的会长,任期两年。这段时间我陆续把我的汉语诗翻译成英语,并在1995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英文诗集《秋窗》。使我决定出版这本书的是阿冈国家实验室的一位美国同事。他说很喜欢我的诗,尤其是那首叫《鸟笼》的诗,让他想起了留在立陶宛的父母,因此一直鼓励我出版,他甚至愿意在费用上助我一臂之力。我当然不会接受他的钱,但他的鼓励给了我不少的信心。下面是这首他特别喜欢的《鸟笼》诗: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BIRD CAGE
open
the
cage
let the bird fly
away
give
freedom back
to the
bird
cage
这首诗曾被选进台湾及大陆的教科书。我在网络上看到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场合引用它来讨论家庭与子女,学校与学生,公司与员工,政府与人民等等的关系。前几天我还收到一封电邮,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接触这首诗时还不到二十岁,是它让失恋中的她豁然省悟解脱出来的,之后每当她遭遇到烦恼困扰时,“把自由还给鸟笼”这首诗总自然而然地在她脑海中浮现。
《秋窗》这本英文诗集出版后反应相当不错,《芝加哥论坛报》用了两页的大版面刊登一篇图文并茂的访问报导,几个当地的报纸也纷纷介绍。销路很好,第二年就再版。不久我加入了声誉相当崇高、成立于1937年的芝加哥诗人俱乐部,成为唯一的非白人成员。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我自己也制作了一个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展出汉英双语诗选、别人对我的评论、翻译、每月一诗、散文以及我近年来从事的绘画雕塑等等,同时也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网上刊物及论坛上张贴作品,交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甚至有来自以色列的诗人要求授权翻译我的几首诗;日本著名诗人木岛始也从网络上同我取得了联系,用我的诗为引子,做汉、英、日三种语言的“四行连诗”,在日本结集出版;一些美国诗人团体及诗刊也来信邀请我担任诗赛的评审或诗评小组委员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可能。几年前,伊拉克战争引起了美国诗人们的反战运动,在网络上设立网站,让诗人张贴反战诗,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诗人的响应与支持,我曾义务担任了一段时期的汉语编辑,我自己的一首叫《越战纪念碑》的英语诗也被选入了一本《诗人反战诗选》。下面是这首诗: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VIETNAM VETERAN MEMORIAL
A block of marble
and twenty six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etch so many young names
onto history
Wandering alone
amid the mass grave
an old woman has finally found
her only child
and with her eyes tightly shut
her trembling fingers now feel
for the mortal wound
on his ice-cold forehead
另一首叫《国殇日》的诗则被引用在一个战争纪录片里。
除了陆续将我的汉语作品翻译成英语,并在前年出版了第二本英文诗集《在天地之间》之外,最近几年我也尝试着从事双语写作。无论是由汉语或英语写成的初稿,我都立即将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文字上甚或文化上的异同,往往会自动浮现出来,使我对原作(不管是英语或汉语)能采取一种比较客观的批评眼光。这种相互激荡反复翻译修改,使诗的表现达到最佳平衡的过程,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有趣的经验。
上个星期我接受旧金山一个华语电台“八方论谈”节目的访问,主持人提到双语诗的读者,必须同时懂得两种语言,这就不免受到限制。我想这应该不成问题才是。懂汉语的读者可读我的汉语诗;懂英语的可读我的英语诗。如果对翻译有兴趣,或想知道一首诗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下的可能面貌,则不妨读读我的双语诗。各取所需,各读所喜。
最后用一首小诗,祝大家周末愉快:
留诗
我在冰箱里
留了几首
诗
你到家的时候
它们一定
又冰
又甜
A POST-IT NOTE
I’ve put some
poems
in the icebox
They’ll be cold
and sweet
when you get home
*2012年4月7日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举行的春季中国文学演讲会及书展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