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 译
(据Andrey Kneller的英译本译出)
猫 ——给马克斯·沃洛申 它们来到我们的地方访问
只是当我们的眼睛不再疼痛,
让疼痛出现,——它们不会停留:
猫的心不感到羞耻!
这真好笑,诗人,你不会这样说,
我们要试着驯服它们是多么不易。
它们不会扮演奴仆的角色:
猫的心不会服从!
我们不可能诱使它们变得更安静,
这不是一个我们怎样喂它们的问题,
只一眨眼——它们便已逃逸:
猫的心不装有爱!
1911
(译注:马克斯·沃洛申,诗人、批评家,曾为茨维塔耶娃的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撰写评论。)
两个太阳 两个太阳苦累地落下——上帝,我抗议!
一个——在空中,另一个——在我胸膛里。
我的良心怎能忘记它们——这两个太阳?
这两个太阳是怎样使我发狂!
现在它们都冷却了——它们的光线不会再伤着你的眼睛!
那燃烧最炽烈的一个,将最先去死。
1915.10
“没有人会丧失什么” 没有人会丧失什么!
我很高兴我们的分开。
我现在亲吻你——穿过
一千里的距离。
我们并不相等——我懂。
我为此镇静——生来第一次。
对你这年轻的杰尔查文,我那
未经良好训练的韵律算得了什么。
我划着十字,为你惊险的飞行:
升向空中吧,年轻的鹰!
你逼视着太阳!——我的
柔弱的目光怎能相比。
而我站立,比那些
看着你消失的人要更温柔……
我现在亲吻你——穿过
一千年的距离。
1916.2.12
(译注:该诗献给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他们有过短暂的爱情关系,在此期间,曼德尔施塔姆经常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来。杰尔查文,1743-1816,被视为普希金之前最伟大的俄国诗人。)
Psyche
既不是女仆也不是冒名顶替者!
我回来了!——我是你的
第七日,你渴望的周日之休息,
你的激情你的七重天!
在世上,他们不会给我一个铜钱,
而是将沉重的石磨吊在了我的脖子上。
亲爱的,难道你认不出了?我是
你的小燕子呀,你的——Psyche!
1918
(译注:Psyche,中译为“普绪克”或“普赛克”,古希腊神话中灵魂的化身,常以蝴蝶或小鸟的形象出现,与爱神相恋。)
“躺在我的死床上”
躺在我的死床上,我将不说:我曾是。
无人可责怪,我也不会感到悲哀。
生命有更伟大的眷顾已够了,比起那些
爱的功勋和疯狂的激情。
但是你——我的青春,翅翼将迎着
这只箱柜拍打,——灵感的起因——
我要求这个,我命令你:去成为!
而我将顺从并保持耐心。
1918.6.30
书桌
我的忠诚可靠的书桌,
我谢谢你成为一张书桌,
由一棵树干变为这张
桌子,挺立——如树一般活着!
以摇曳的叶子和枝条
拂过我的头顶,以湿润的树皮,
以满面流下的脂泪,
而把根深深扎入大地!
1933.7.17
(译注:该诗为《书桌》组诗中的第五首。)
“
我从不报复我自己……”
我从不报复我自己——永不……
但是有一个人我至今仍不原谅
从我睁开眼睛——到我的棺材盖合上
上帝知道,我不会谅解和妥协
我至死也不会给他以借口……
——这样的男人是否值得我这样?
——我徒劳地与无人搏斗,不是某个单独者。
但是有一个人我仍不原谅:为了所有。
1935.1.26
“这种怀乡的伤痛” 这种怀乡的伤痛!这种
早已断了念头的烦人的纠缠!
反正我在哪里都一样冷漠
——孤独,完全孤独。
我是,犹犹豫豫地走在
从菜市场回来的路上,回到那个
家,那个看上去像是营房
我至今仍不知道是否属于我的地方。
我在人们中间也一样冷漠,
——一头被捕获的狮子,毛发耸起,
或是从栖身之地,从那房子
被排挤出来——命定如此地
进入我自己。堪察加的熊
不能够忍受没有冰(我已筋疲力尽了!)
我漠然,什么都无所谓,
甚至羞耻和屈辱。
而在这些日子,那时常对我唱歌的
家乡语言,也不再能诱惑我。
我不在乎用什么语言
也不在乎路人是否听得懂!
那些读了成吨的报纸然后
从每一条消息中榨取的人……
他们是二十世纪的人,
而我——不属于任何时代!
我站立,一截树桩,远远地——
呆立在一条小径上,
一切都同样,我对一切——
都漠然,而最为漠然的——
是对那个恍若隔世的往昔。
所有的标记都被擦去了。
所有的日子——转瞬消逝:
我的灵魂——诞生于无名之地。
我的出生地未能把我保护——
它只是到处搜索着我的灵魂,
不过,甚至连那最机警的侦探,
也不会发现那胎记!
每一个庙宇空荡,每一个家
对我都陌生——我什么都不关心。
但如果在我漫步的路上出现了一棵树,
尤其是,那是一棵——花楸树……
1934.5.3
(译注: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在回顾茨维塔耶娃的《临终》一文中曾谈到这首诗(见《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蓝英年 徐振亚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41年,茨维塔耶娃从莫斯科被疏散到奇斯托波尔市,但因为她的丈夫和女儿的被捕,当地不给上户口。她向当地作协申请到作家食堂当洗碗工,也未能实现。当时利季娅与茨维塔耶娃一起在一位朋友家里,应女主人的要求,茨维塔耶娃朗诵了这首回国几年前写的诗,但她并没有朗诵完,她只朗诵到第五节便不再读了。利季娅写道:“她朗诵到这里沉默了。‘我不在乎——陌生路人听不懂我的语言!’是用极其轻蔑的语调念出来的。是挑衅。妄自尊大。诗戛然而止,仿佛扔掉没吸完的烟头。”
利季娅在文中还这样说:“50年代我才听到《思念祖国》的最后一节,那时才明白,为什么在绝望中,在奇斯托波尔,她不愿意朗读最后的四句。因为在所有决然‘否定’之后,在所有的‘不’之后,在最后四行中出现了‘是’,出现了肯定,倾诉出自己的爱。”
不过,就对诗本身的阐释而言,安娜·萨基扬茨在《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谷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中并不赞同这类读解,认为这类“只要看到花楸树,就会激发出对祖国的思念”的简单化读解,“把一首伟大的作品当成了偶然的试笔之作”。实际上诗人多次写到花楸树,它已带上了更为苦涩、复杂的内涵,她认为诗人“在路上看到花楸树丛,心中回荡的并非是乡愁。这里涉及另外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在诗中都有所显露了,“‘难道不思念祖国了?’……不思念。她只沉浸于自己的心灵,沉浸于心灵的源头,沉浸于自我的发源地”,而祖国,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并非通常所说的领土,而是割不断的记忆,切不断的血脉”,何况诗人所怀念的那个俄罗斯“早已不复存在了。”)
译自《My Poems:Marina Tsvetaeva》,Translated by Andrey Kneller, Kneller,Bosto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