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知音的分布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05-07  

木朵:知音的分布




  知音事大,关乎万古愁(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壮志难酬,必有一死)。杜甫晚年《南征》(769年)所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触发否定性声明,其中所言“知音”应指一世之知音,谓之总体的、综合的、完整的知音,为另一个实力相当的同代之诗人。此人的缺席确系人生之憾事,但千百年来又是人生之常态。若不对“知音”这一术语略加调整,做理解范畴上的扩展,就很可能因泪眼朦胧而错失了知音其他形态的降临。灵感一起,即可将诗中苦觅无果的“知音”一分为二:一世之知音与一时之知音。知音的可修饰性经二分法的调试使得濒临绝境的“知音”之意味顿时生动起来。知音的不同理解思路将造成不同形态的知音涌现。问题不出在知音有没有,而是我们如何理解知音的存在形态。
  别看杜甫发出了百年之问,为之忧心忡忡,但其实他心知肚明,他不会为知音问题犯愁,因为他已经通过他的作品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一时之知音来凑齐一个完整的、抽象的总体知音。简言之,他的知音不是这个世上直接给予他的,而是由他倾注心血一天天去建设出来的。他所采用的策略就是“知音的分布”。
  他的第一批一时之知音就是在他作品中出现过的有名有姓的四百人。无名无姓的另有三百余人。这些人中的每一个单挑出来都没有能力成为杜甫的全能知音。但是他们构成一个总和,却能够不断地慰藉杜甫的知音方面的渴望。杜甫的确想从人群中找到那个唯一的知音,既替他自己找,也替未来的诗人,替我们去找,替我们去找到找知音的方法。尽管李杜友谊彪炳史册,但是考虑到李白762年过世,杜甫770年过世,中间八年恰是杜甫晚年诗艺炉火纯青的阶段,李白无缘得见,错失了成为杜甫最佳知音的机缘。在杜甫的百年之问中,其实已经剔除掉了李白这一可能性。
  杜甫将每一个闯进他身旁的同时代人,即便他不是诗人,都一概当做知情人来看待。并尽可能写一首诗来记录彼此的邂逅或重逢。他承担了一个使命,那就是,将这个人的形象和姓氏写入到永恒的诗篇之中去。他将眼前人当成关键人物来看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来对待。写活眼前的这个人,因为在这一刻,在这一天,对方正视着自己,正是自己生命中这一天的知情人,如果二人相契于心,知情人随时都可以转化为知音。得一天的知音足矣。更何况杜甫还有一个更庄严的心灵时刻,那就是,与其等待别人成为自己的知音,不如自己主动出击,去成为他人的知音。完成知音学的这关键一跃至关重要,这就是关于知音的双向运动与双向理解。寓“找到知音”于“成为知音”之中,知音的难题迎刃而解。
  于是,哪怕对方是不会说话的人,而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成为一时之知音。这就是第二批出现的知音形象。这一个个无言的知音在相互凝视的瞬间让诗人的心顿时融化了。一草一木皆为知音,这是何等凛冽的时刻。我又何尝不是这一草一木在它们一生中出现过的知音,这是何等清醒的时刻。在描写一朵花或一只鸟的时候,万物齐一,与物为春,杜甫即是那朵花那只鸟。他不是要将眼前花耳中鸟介绍给另外一个人,而是要将自己全身心地介绍给这朵花这只鸟。他要诚挚地成为眼前事物的挚友。
  第三批知音分布在杜甫所生活时代的一前一后。人生倥偬,倏忽而来,倏忽而去。杜甫的前辈诗人(心目中的人杰),正是他的一时之知音。每当他写作遇见跨不过去的坎,或对写作前景产生质疑时,这些前辈诗人,包括他的祖父,就会跳出来,劝诫他,慰藉他,激励他,以知音的口吻一次次叩问他的良知。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前辈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到底出现过多少次。解一时之风情或危情,这往往是前辈诗人稍一出手就能够促成的效果。同时,寄希望于死后千百年间出现的永恒青年成为他的知音,这绝不是一个妄想。如果杜甫意识到自己强有力地成为了前辈诗人的知音,是前辈诗人虚位以待的永恒青年,那么以此类推,他也有信心将目光投向未来千年,无数个永恒青年会不时站出来,诵读他的诗作,领教他的诗艺。他通过维系一生的改造汉语的使命感将他所操持过的汉语交付给未来的永恒青年,以正视听。
  即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人也好,永恒青年也罢,都只能救(就)一时而不能救(就)一世,杜甫也有另外两个替代办法,那就是,一与他所使用的语言搞好关系,汉语就是他的顶级知音,人与语言之间建立起知音关系,这是何等的聪明又是何等的务实,强劲诗人意识到自己对语言负有责任的时刻,他遍地都可以找到知音,因为他所接触的大千事物或芸芸众生皆是语言的对应物,就是语言中的事和人;二与一个更本真的、更高超的、更纯粹的自性圆满的大我结交,将自己一分为二,时刻意识到有一个更完善的自我正审视着自己,这是何等的幸运,这就是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全能知音,没有比这更好的一个懂自己的人了。
  知音的非人化、非在场化、非同时化、非己化、非一化,使得知音的范畴得以不断拓展。陷在知音难觅的万古愁中的人是因为他将知音的格局设计得太小。找到知音是第一步,成为知音是第二步,而将知音中项化是第三步。毕竟知音是一个“二(元论)”的层级的思想活动,而万物齐一、道通为一的“一”才是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根本追求。一想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人人皆复归于一,知音问题就不攻自破。

2025年5月
描述
快速回复